|
风景如画的新泉镇王家寨村
鹤龙湖镇:全民上阵清理垃圾
岭北镇:日常保洁美化乡村
三塘镇:保洁队伍誓师创卫
南湖洲镇:集中整治美化街道
六塘乡:妇女成为创卫先锋
王家寨村:环境整治全县示范
□ 李仲惠 成琴之
一幢幢农家住宅干净整洁,一条条水泥马路平坦通畅,一处处休闲广场花团锦簇,一池池清水波光粼粼……新农村建设的画笔绘就了希望田野上一幅幅崭新画卷。
这里,就是湘阴环境整治后今人耳目一新的美丽乡村。这一切来自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来自于干群齐心“告别陋习、扮靓家园”的实干。
上下联动 合力共建
“坚持把开展环境整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中心任务,全党动员、全民参与,以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意志,全力打赢农村环境整治的攻坚战、持久战!”在全县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动员大会上,县委书记黎作凤掷地有声。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连续出台专项整治方案,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不断完善整治思路,健全工作机制,全力推进。广大农村干群把环境整治与深化作风建设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认真落实目标承诺,积极参与整治活动,形成了强大的合力。一是“县里财政投、社会四方筹”。县财政今年安排专项经费1000万元,并从涉农项目中调剂500万元,总投入达到1500万元。采取乡镇领办,党员干部带头的方式,在全县建立了一批形式自定、理事自主卫生协会,引导群众自发参与、自主管理、自觉维护、自愿筹资。目前,全县共成立农村环境卫生协会达135个,基本实现日常保洁费用自筹。鹤龙湖镇金星村由17个老村干部和党员牵头,成立环境卫生协会,不仅实现保洁费用自筹,还筹资完成了全村的绿化、美化建设。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县广厦房产公司总经理冯勇,拿出10多万元,捐献1000个垃圾桶给石塘乡4个村;利天旭日生态农业公司老板黄丽,主动为樟树村2000米主干道完成了绿化,全线架设好了路灯;江苏洋河酒业驻湘阴销售处,捐赠了一台价值10多万元的垃圾清运车,给金龙镇用于集镇垃圾处理。二是“领导带头抓,部门垂直管”。全县共确定县级领导联点村48个,县直部门联点村102个。每一个县级领导,负责一个环境基础最差、实施难度最大的村,以领导带头办差村,以办好差村促全面。联村的县级领导必须“带资入场”,支持联点村经费不得少于2万元,现场办公不得少于3次。每月对48个村进行分类排队,排名情况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告知联村领导。根据部门职能,明确了教育、卫生等16个部门的相应职责。建立了由下到上“一条线”的责任追究机制,每季度对各部门的履职情况进行考核,凡下属机构或者职能范围内出现问题的,板子层层往上打,一直追究到主管部门一把手,情况在全县通报,并纳入县委、县政府综合绩效考核。各相关部门责任意识、工作力度明显加大,拳头效应凸显。三是“宣传广到边,评比实到底”。编印14万份宣传手册和倡议书,向全县农户发放,户平1份。县内媒体每周开展3次以上专题报道,县农村环境整治办定期向所有县级领导做书面汇报,向所有县直部门、乡镇下发情况通报。以学生、妇女、老人为着力点,组织在全县182所农村中、小学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参与人数达到近6万人,全县418个村全部召开了妇女动员大会。健全了县—乡—村—组—户的分级评比机制,让家家户户、人人个个都参与进来。金龙镇把环境整治与村干部待遇挂钩,一月一讲评,每个月的先进村对支部书记奖励500元;三塘镇通过“四比四看”的办法,每月评选“清洁村组”、“清洁屋场”、“清洁农户”;新泉镇王家寨村制作了笑脸、哭脸的卡通图案,分别对应清洁户和不清洁户,在群众中取得了热烈的反响。
因地制宜 攻坚克难
“优良的环境是最大的竞争力,湘阴要想在小康建设上不掉队、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不落伍,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解决环境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打造宜居、宜业、文明、生态的生活和创业环境。”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尹培国在全县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会上,要求相关部门直面问题,找准症结。
“垃圾到哪里去”,是当前农村环境整治中的最大难题,近年来,湘阴县着眼于镇村实际,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突出“共性”,不断创新设施建设。垃圾难处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量大,运输成本大,相对无害化处理难度大。为此,湘阴县采取三个档次的设施建设,来解决这些问题。首先,以乡镇为单位建设大型垃圾焚烧站,主要处理乡镇大面公共区域的垃圾,目前全县共建设23个。县财政按照每建成使用1个(造价6万元)补助4万元的标准进行奖补,环保部门对使用的焚烧炉进行1个星期的跟踪监控,确保污染排放达标。其次,以村或组为单位,推进小型焚烧炉建设,主要处理村组垃圾,解决大型焚烧站选址难、运输难、成本高等问题。目前全县已建设近300个。第三,推广分格焚烧和回收利用为一体的“炉桥式”式新型垃圾池,实现农户垃圾的前沿分类减量。该项工作已在樟树镇、白泥湖乡等乡镇全面试点。尊重“个性”,不断创新处理办法。湘阴县东部为丘岗山林,西部为湖区平原,根据东西部地形地貌特点,综合考虑基础状况、产业特点等因素,鼓励引导乡村因地制宜,开创各具特色的垃圾处理办法。如石塘乡黄泥村、齐心村,岭北镇芦花村,鹤龙湖镇金星村等地垃圾去向采取“五渠走”,做到垃圾“户分类、户处理、垃圾不出户”;鹤龙湖镇推出“户分类、村收集、村处理”模式,集中焚烧,做到垃圾不出村;岭北镇开展敞口式三格收集池试点,方便生产废弃物的回收和农作物剩余物的还田。
规范管理 确保长效
环境整治三分建、七分管,只有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整治成果才会巩固下来。为此,湘阴县在日常监控,队伍建设,考评奖罚等方面狠下功夫。一是卫生状况网络化管理。建立了手机监管平台,检查人员发现问题拍照上传后,系统就会自动定位出现问题的地点,并将图片、位置等信息通知该区域的乡镇负责人。系统还自动将数据进行汇总分类,分乡镇反馈到对应的网站上进行公示。同时,还配套建好了县、乡、村、户四级网络平台,今后将利用网络化的手段,将评比活动公示到村组,甚至是农户。二是保洁队伍标准化管理。按照集镇平均每50户商户1人,主干道路每2公里1人,村庄2-4人的标准,全县共配置农村专职保洁人员1500人。所有保洁员全部实行“乡聘村用”,建立保洁员信息档案,由乡镇统管、统发工资、统一编号、统一下发制服、统一监督管理。三是考核评比创新化管理。创造性的建立了“二次计分”考核制度,即对检查发现的问题,第一次不计算乡镇、村考核分值,只下达整改通知书,限定时间进行整改和复查。复查时整改到位不计扣乡镇分值,整改不到位的再计扣乡镇分值。切实扭转了“督查只是督查,问题还是问题”的尴尬局面,达到发现一处,整改一处,带动一片的效果。
产业支撑 巩固提升
农村环境整治,不仅是村容村貌上的改观,更重要的是要做强产业,提升文明,为农村长久发展注入持久动力。近年来,湘阴县突出用现代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模式经营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实施了百里特色湖鲜水产走廊和畜禽健康养殖示范片、特色湘菜示范片建设等重大产业项目,新建以藠头、蔬菜、油料、茶叶等为主的标准化示范基地34.5万亩,全县示范基地总面积达到95.5万亩;新增国家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场3个、省级2个,共建成标准化畜禽规模养殖场1975个,标准化养殖小区22个。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总数达到8家,是湖南省创建最多的县。全县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336家,省、市级龙头企业达到35家,产值过亿元的8家。“樟树港辣椒”已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
在突出发展大面生产的基础上,湘阴县还坚持把农村环境整治与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优先安排产业发展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记者来到鹤龙湖镇兴隆村,村民吴正良正给他的田地吃上“营养套餐”。鼠标轻轻一点,水稻施肥的“营养套餐”就在距离20公里远的长康镇湖南利澳肥业有限公司的电脑上打印出来,机器随即“按方抓药”,给老吴配出所需的肥料。这是湘阴县自2006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全县已建立12个智能终端配方施肥百亩示范片,采取测土配方数据库和粮、油、棉等主要农作物施肥模式。传统施肥方式给农村土地带来的富营养化、面源污染等问题正在逐步缓解。
村庄整治展新貌,和谐家园尽欢颜。看今日湘阴的广袤农村大地,环境优美,村容整洁,一股股整洁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正按照县委、县政府“三十工程”之秀美乡村建设工程的有关要求,阔步前行,处处呈现一派政通人和、心齐气顺的景象,这又何尝不是一幅画卷,一幅抒写基层群众的画卷,一幅抒写美丽新湘阴的画卷!
黄泥村 垃圾分类不出户
“黑色桶装厨余垃圾、烂水果、畜禽排泄物等可堆肥有机垃圾,绿色桶装塑料袋、金属、玻璃等可回收垃圾。”石塘乡黄泥村推行生活垃圾无害化管理,发动村民自觉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有效改变了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今年6月份,该村购置500套“绿黑”垃圾桶发放给住户,召开全村党员会、妇女会,宣讲垃圾分类的好处。同时,细化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制定日常垃圾、生产及有毒垃圾、建筑垃圾、红白喜事垃圾的处理方案。爱卫协会健全“一周一督查,一月一评比”的机制,激发村民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
马头山村 妇女成创卫主力
今年5月,白泥湖乡马头山村积极推广从鹤龙湖镇金星村学到的创卫先进经验,确立一套适合该村实际的创卫好“点子”。该村明确4名保洁员,负责村级公路、居民房前屋后卫生。通过公示其责任路段,对在县、乡检查中不合格者处罚等措施让保洁员接受群众监督,认真开展工作。发动全村妇女为创卫主力军,分月、季、全年,对“清洁家庭”户进行评比。成立由村级指导员和老同志组成的创卫协会,监督保洁员日常保洁工作和农户家庭卫生情况,对在每季度中4次获评清洁户的家庭由协会进行慰问与鼓励;对全年12次获评“清洁家庭”的农户,由村委会在组织召开妇女大会,进行先进表彰和现金奖励。
王家寨村 文明督察队在行动
“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环境好了,人住着都舒服些。”新泉镇王家寨村村民们告诉记者,乡村环境卫生整治让群众得到了实惠。村里风景秀美,路面干净,到处设有垃圾箱,现在,村民都能自觉自愿爱护环境。为确保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长效化,该村组建了一支文明督查队,监督村民房前屋后的卫生,成为该村一道靓丽的风景。该村召开户主会议推选代表成立村民理事会,由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建立村内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村对组、组对户的逐级评比制度,聘请专职保洁员对村内公共卫生进行长年保洁。村委会每季度对每家每户进行检查、通报。
资江村 两百万元建风光带
为深入开展卫生整治,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新泉镇资江村村民投工投劳,在群众房前打造了一条内河风光带。今年3月份,资江村积极向乡友争资,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启动建设。风光带全长1.3公里,投入资金近200万元。水泥步道,沿线已安置20多个路灯,将铺设卵石路面,凉亭,供村民休闲散步。“以前河道垃圾成堆,臭气熏天,特别夏天气味更重。现在气味没有了,空气清新多了。”村民贾和平对建风光带大加赞赏。
兴安村 建设美丽新家园
走进鹤龙湖镇兴安村,靓丽的农村新景象充盈视野,干净明亮的楼房,宽敞整洁的马路,沿路排列的垃圾收集池……这是该村扮靓农村美丽家园的一个缩影。兴安村获批2013-2014年 “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村支书孙树泉带领村民们实施 “一路一场两边三化”工程。“一路”就是拉通7条居民线,新修2条,拓宽5条;“一场”是修建一个居民休闲广场;“两边三化”即路边、沟渠边和绿化、亮化、美化。240盏LED路灯、24个花坛、800多株玉兰树、20000多株小叶女贞、3000多平方米草皮等,当夕阳西下,居民聚集到新建的休闲广场,歌舞、下棋、或话家常,宛如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狮岭村 垃圾分类防污染
今年6月份,金龙镇狮岭村新建了60个分类垃圾池,保证每个组2—3个。垃圾池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栏,村民将垃圾在自家进行分类集中后,在扔入垃圾池时可以进行再次分类,能减少污染和保洁员劳动强度。为此,该村又购入700个桶放置村民门前。该村还在每户门前张贴卫生评比倡议书,将推行石街段试点卫生评比,评选“清洁”、“最清洁”、“欠清洁”户。爱卫协会和村级指导员上门检查评比,每个季度评一次,结果将上村级公示栏公示。
王家河村 乡村环境靠“优化”
杨林寨乡王家河村村支两委以优化乡村环境为抓手,不断掀起农村创卫高潮。该村成立爱卫协会,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分片区安排保洁员上岗,村长和爱卫协会会长10—15天对保洁工作开展检查、打分,年终施行现金奖惩。为全村近500户每户配备垃圾桶,同时积极宣传发动,开展“创卫不为应付检查”等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增强农民的创卫意识。该村还准备建立组户卫生评比机制,定期检查农户家庭卫生,将检查结果张贴在自家门前,激励农民自觉创卫。
太合围村 “创卫日”里大清扫
今年,杨林寨乡太合围村倡导村民积极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将每月的20日定为“全民创卫日”,由全村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党员、组长带领群众对村级公路、居民房前屋后进行卫生大清扫。投入资金20万元新建垃圾围210个,为每户购置门前垃圾桶。将全村划分成四个片区,聘请4名保洁员分片区负责村主干道、主渠道卫生保洁,定期上门收取垃圾和垃圾清运。以户为单位,每个季度对各组进行评比打分,年终综合评估,对累计分数排名前三的村组进行张榜公布、在总结大会上作典型推介和适当奖励。
金星村 村规民约人人遵守
花草树木修剪整齐,小桥流水引人入胜。鹤龙湖镇金星村主干道上无垃圾,房前屋后卫生状况良好。走进该村,赏心悦目的美景印入眼帘。全县整治环境卫生行动开展以来,该村积极成立村爱卫协会,挑选有活动能力、有威望的老党员为爱卫员,督促保洁路面和每户家庭保洁的落实。建立创卫长效机制,按月对村组进行讲评,奖罚优劣组。同时,形成了村民自带袋子装生产垃圾,保洁员带桶上门收红白喜事垃圾等整套“村规民约”,将环境卫生整治深入到村民的生活全过程。
兴隆村 每月张贴“清洁榜”
每月,鹤龙湖镇兴隆村都会张贴出 “清洁榜”,在村民村民中评选最清洁户,年底可获100元奖励。今年来,该村月月对各农户及周围的卫生情况进行评比并张榜公布。在制度的激励下,村民们都很在乎清洁荣誉,不愿落后。该村居民大都集中居住在东西向的4条主干道边。“清洁榜”每条主干道旁贴一张。榜上注明每户户主的姓名、卫生综合得分、卫生等级。分数与等级由该村爱卫协会评定。最清洁户年底有奖,但欠清洁户并不惩罚。这个榜强化了各农户的卫生意识,形成人人讲卫生,户户争先进的氛围。”该村村支书沈柏林说。
(本版照片由刘广、叶旭峰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