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司马逸茹
日前,记者来到县特殊教育康复学校,学校大门紧闭,在说明来意后我们方得进入采访。据工作人员介绍,学校大部分为智障儿童,这是为了给学生们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为了学生的安全,学校大门平时都是锁着的,闲人免入。
走进教学楼,墙壁上书写的“一切为了特殊孩子”几个大字特别醒目,让人倍感温馨。来到这里的孩子不是为了“培优”,而是要在这里学会简单的说话、走路、吃饭、上厕所等等。校园本该是一个充满欢声笑语、书声琅琅的地方,可这里却听不到悦耳动听的歌声,也没有唧唧喳喳的吵闹声。在这间只有7个人的教室里,学生们有着不同程度的听力和智力残缺。课堂上,老师正耐心地给孩子们上着语文课,并不断重复着刚刚讲过的内容,甚至握着学生的手,一笔一划地教他们写字。一节课下来,或许只能教一个拼音,一个汉字。而在另外一间培智班,16岁的孩子却连简单的个位加减法都要思考很久,有时还会把加法算成减法。这时老师只能不厌其烦地用苹果和天平等道具,来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
据校长寻新祥介绍,县特殊教育康复学校是2012年12月经县政府审批成立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公立特殊教育学校,隶属县教育局。学校遵循“一切为了特殊学生”的办学宗旨,以培智教育为主,集听障学前康复、听障义务教育于一体。此外,学校还拥有具有主题化特色的多媒体教室,让课堂与生活息息相关,在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也教会了学生生活常识。同时学校实行全日制寄宿管理制度,对于确实不能到校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学校还贴心地为这些学生提供了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等服务。近几年来,该校先后投入2000余万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目前,该校教师12人,在籍学生101人,其中在校学生为50人,其余51人均为需要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服务的。
在参观学生宿舍时,班主任老师正在给学生示范叠被子,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非常清晰、缓慢,对年龄小的孩子,更是手把手教学。教导主任曹杏告诉记者:“特殊教育难度非常大,没有十足的耐心和爱心,根本就做不到。老师们除了教学外,还要帮助学生吃饭、穿衣、洗澡、大小便清理等,很多时候,老师更像是父母。”
为了让孩子们拥有一颗阳光、健康的心,学校开展了包含跳绳、乒乓球、羽毛球和篮球等内容的体育活动。还针对聋哑、智力低下等不同的情况开展了相应的美术、针线、十字绣等小组,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学有所长。现在,教室里、走廊上……到处都能看到孩子们开心的笑脸。
离别之际,我与孩子们挥手告别,他们天真的笑脸在记者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特殊孩子,是不幸折翼的天使。作为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呵护、尊重和爱。愿每一个特殊孩子在这里接受良好的教育,并都能拥有美好的明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