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紫百合 于 2014-12-4 20:53 编辑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人自有一方风俗。 湘阴地处洞庭之南,湘水之北,湘风楚韵,传承千年,民俗众多,古风依然。湘阴的新年习俗更是多姿多彩。
耍故事 耍故事,又叫抬故事、出天星,是流传于汨罗、湘阴、临湘民间春节期间的一种娱乐形式。 历史上曾有文字记载: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的《湘阴县志》中有“元夕,城市剪纸为花灯,居民奔走以乐,云彩朱衣鬼面,或步或骑,相聚数十人为戏。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县志》记载:“元宵,剪纸为灯,或悬之庭户,或列之街衢,或携以行。至有扎龙灯、鳌山、塔、球者。城市彻夜游玩,各乡村,朱衣鬼面,持灯人家,打花鼓,唱民歌,相聚数十人为戏,曰‘耍灯’。”传至清末民初,就变成了大规模的“耍故事”了。 所谓“耍故事”,是人们按照古代历史、小说、戏剧、神话中的故事内容,挑选一些青少年与幼儿,画脸挂须,戴盔披甲,穿红着绿,点额画眉,乔装打扮成故事中的人物,配以场景,安置在一个个木质台子上,每台用四至八人抬着,基本上是一个台子上一个故事,也称一出戏。再配以旗、龙、锣、鼓,在灯笼火把的簇拥下结队而行。
唱花鼓
花鼓戏的音乐曲调约300余支,基本上是曲牌联缀结构体,辅以板式变化。根据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4类:川调或称正宫调,即弦子调,大筒、唢呐伴奏,曲调由过门乐句与唱腔乐句组成,调式、旋律变化丰富,是花鼓戏的主要唱腔。 打锣腔又称锣腔,曲牌联缀结构,“腔”、“流”(数板)结合,不托管弦,一人启口众人帮和,有如高腔,是长沙、岳阳、常德花鼓戏主要唱腔之一。 牌子牌子,有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源于湘南民歌,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活泼、轻快,适用于歌舞戏,是湘南诸流派主要唱腔之一 小调有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之分,后者虽属明、清时调小曲系统,但已地方化。各种形式的曲调,都具有粗犷、爽朗的特点。 鼓戏的剧目、音乐、表演艺术等方面,特色十分鲜明。
舞龙灯 非常古老的汉族传统舞蹈。舞龙和舞狮,在古时是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相传,古代人们把龙、凤、麒麟、龟称为四灵,是吉祥的化身,美好愿望的寄托。传说龙舞龙灯表演王兴云降雨,造 福人间。龙作为一种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崇拜的 民族象征,是艺术创造的产物,它集狮头、蛇身、鱼尾、 凤爪于一身,汇勇猛、灵活、友善、高贵于一体,综合了人民的理想、愿望、智慧和力量,象征吉祥与幸福。 讨压岁钱 讨压岁钱,汉族年俗,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胜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儿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放进红包分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