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上"模式"二字似乎有伤大雅,像是对电影艺术的一种亵渎,其实也无错,在好莱坞,电影拍摄只不过是一种模式,难以否认。若说欧洲电影是风格化,那好莱坞则是类型化,类型得出奇而且得相当有系统。
在一些自诩高端的影迷眼里,总瞧不上那气势宏大却内容单薄的好莱坞大片,究其营养价值和出众的口味为其取得一名曰“爆米花电影”,而法意两国还有一种“腊肠”的说法,当初我亦是如此,心高气傲,一眼扫去皆下品,唯有库布里克、科波拉等少数几人入得了法眼。进来有幸接触了系统的好莱坞电影,包括其剪辑和拍摄的理论,再看《碟中谍5》一片都倾佩不已,节奏的控制和叙事的清晰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不得不说好莱坞的类型电影就是一份试卷,以类型片为模版,剧本为题的考试,这对导演的能力和经验都有极高的要求,说句题外话,斯皮尔伯格算得上学霸中的学霸。
反观历史, 格里菲斯无疑是好莱坞电影的奠基者,他首先使用的蒙太奇手法和“最后一秒营救”理论完完全全贯穿在好莱坞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就拿《碟中谍5》来说,有几场戏都运用插入特写的手法为发展做铺垫,既惊喜又不显突兀,这便是一种蒙太奇的手法。而《碟中谍》中更为明显的便是“最后一秒营救”的使用,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节奏的准确把控,尤其是动作片中,予人以刺激感和兴奋感。
而且,经过漫长的发展,好莱坞的灯光处理也变得更加的灵活,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打光主要是以“三点式布光”为主,这是基于一种明星制背景下的处理手法,这样能使人的脸部更加的饱满和精致,当然这里面也有纯色调的局限性。然而到了现在,出现了大量的处理手法对应不同的拍摄环境和主题需求,比如拍摄一个人阴险,可以倾斜画面再从相对的位置往斜上方打一个灯光,也可以拍摄一个特写的阴阳脸。
而我们国产电影的诟病正是这几处地方。
第一是蒙太奇,这也是商业电影的重中之重,从格里菲斯到爱森斯坦到斯皮尔伯格,整个一套蒙太奇已经相当成熟,不需要国内导演过分的“摸索”和“尝试”,用一些匪夷所思的手法来拍摄他们的作品,比如欧洲电影普遍使用的固定机位,他们拿来剪切。如此效果,实在不敢恭维。
第二是节奏控制,例如《破风》,全片有五场比赛详细叙述,全无轻重之分,使得影片无比的琐碎,这也是国产电影的通病。
第三就是灯光,它的重要性不必多说,可惜国内的灯光师皆为经验主义者,难有专业出身,灯光的运用太显呆板。
图片
再就是背景音乐的问题,音乐作为一种表情艺术,在电影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它能使电影的情感更加浑厚有力,而好莱坞有大量专门进行这方面创作的音乐大师,像詹姆斯·霍纳等人,日本也有他们的久石让,而中国在这方面的空缺好似难以拟补,希望有朝一日中国也会有一群音乐天才为了一部自己的影片倾注情感得以感动他人,这样中国电影才得以发展。
因为美学基础、人才培养、市场构成等一系列复杂原因,中国电影与当今世界主流好莱坞仍有不小的差距,单说这四点,肯定是没有说完全,但这也算是制作电影最为基础的一个框架,应该没什么遗漏的地方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