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2264|回复: 9

洞庭湖水位之低创30年记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4 17: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岳阳东洞庭湖丁字堤外滩上,两条鱼留在了沙洲上,变成了“泥板烧鱼”。)

    岳阳东洞庭湖丁字堤外滩上,两条鱼留在了沙洲上,变成了“泥板烧鱼”

    湘、资、沅、澧四水汇集洞庭湖,也就有了“洞庭天下水”的美誉,可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昨日发布的8月底全国七大江河流域水情的卫星遥感监测表明,洞庭湖水体范围在急剧缩小,比去年同期减少6成。

    监测结果显示,与8月初相比,目前洞庭湖湖区水体范围减少约5成,与2005年同期相比,洞庭湖和鄱阳湖湖区水体范围均减少6成。据分析,洞庭湖湖区水体范围之所以急剧缩小,达到近年来同期最低点,是因为今年四川、重庆等地遭遇干旱,长江上游来水减少,洞庭湖区域内降水量偏低引起的。

    由于水位偏低,湖区面积大大缩小,也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洞庭湖湿地的工作人员头痛不已,因为再过一个多月,冬季候鸟将陆续飞抵这里栖息。“候鸟将觅不到足够的食物。”工作人员无奈的说。昔日水草丰满、一望无垠的湿地,如今被干涸的黄土切割成一个个的小水塘。据了解,东洞庭湖腹地采桑湖区有6万多亩水域,现在除了大面积的干涸,很多有水的地方深度也仅为5厘米左右。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采桑湖管理站站长高大力介绍说:“往年这里大都被水覆盖着,现在大概有60%的面积都已经基本干枯了。”

    为了恢复洞庭湖水位,有关部门正在采取积极措施,从现在开始,洞庭湖区所有调节水位的闸门全部禁止放水,并将全力制止湖区渔民人工排水捞鱼,同时关于洞庭湖区的保护工作正在展开,争取在10月中旬候鸟来临前恢复洞庭湖的原貌。



 几头水牛在岳阳东洞庭湖丁字堤外滩泥潭里悠闲打滚
几头水牛在岳阳东洞庭湖丁字堤外滩泥潭里悠闲打滚。图片来源:红网

 9月1日,莲花塘水文站废弃的水文标静静地立在水中,当天水位是23.57米。)
9月1日,莲花塘水文站废弃的水文标静静地立在水中,当天水位是23.57米。图片来源:红网


这是低水位的湘江橘子洲大桥(8月29日摄)。受持续晴热高温等因素影响,湘江出现历史同期罕见低水位。29日上午8时,湘江长沙站水位27.73米,逼近34年来历史同期26.5米的最低纪录。目前,超千吨级货轮只能在湘江减载航行。 新华社记者 龙弘涛 摄
  这是低水位的湘江橘子洲大桥
湘江长沙段已裸露出大片河滩(8月29日摄)。受持续晴热高温等因素影响,湘江出现历史同期罕见低水位。29日上午8时,湘江长沙站水位27.73米,逼近34年来历史同期26.5米的最低纪录。目前,超千吨级货轮只能在湘江减载航行。 新华社记者 龙弘涛 摄
   湘江长沙段已裸露出大片河滩
东洞庭湖畔,几条渔船被迫停靠在干涸的湖边。水位偏低,它们哪儿也去不了
   东洞庭湖畔,几条渔船被迫停靠在干涸的湖边。水位偏低,它们哪儿也去不了。图片来源:红网
岳阳洞庭湖大桥旁的码头边,低水位让码头裸露出了一大片灰白的“皮肤”。)
   岳阳洞庭湖大桥旁的码头边,低水位让码头裸露出了一大片灰白的“皮肤”。图片来源:红网
发表于 2006-9-4 18: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6-9-5 15: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刚看了报道?!~

同时有这篇文章的连接:救了黄河毁了长江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遭质疑

四川学者“上书”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九大问题拷问“人工天河”


    一条呈“V”字形的“人工天河”,将从金沙江上游通天河奔腾出发。

   
它时而隐显在崇山峻岭间,时而漂浮在漫漫草原中,时而游走于戈壁黄沙,经过贯通巴颜喀拉山的总计长达490公里的输水隧洞后,再横跨雅砻江、大渡河,最后呼啸至黄河。 若能如期在2050年竣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将展示这般气吞山河的图景。

    按照规划,西线工程主要目标是将长江上游大渡河、雅砻江支流和金沙江上游通天河之水调至黄河上游,解决黄河流域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6省(区)日益严重的缺水问题。作为继三峡工程之后中国启动的又一项世界级工程,南水北调的主要目标是将长江水分东线、中线、西线调往严重缺水的华北和西北地区。

   
东线、中线工程已于2002年底开工;西线工程计划于2010年开工,分三期实施,调水规模总计约为170亿立方米。根据规划,40年间西线工程将完成投资3040亿元(2000年估价),也有人估算实际可能超过5000亿,虽然,西线工程调水量仅占南水北调总调水量的37.9%,但工程投资额却超过了60%。与东线、中线工程相比,西线工程要复杂艰巨得多、影响深远得多。

   
尽管西线工程现在一切都进入了“倒计时”,然而,围绕其产生的争议却一直不断。7月底,一份由四川学界诸多知名人士联合撰写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备忘录”,开始浮出水面。

   
“学者意见书”出台背后


    “备忘录”的牵头人是四川省社科院学术顾问林凌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心刘宝珺教授,四川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会长、高级工程师马怀新,四川省社科院西部大开发研究中心秘书长刘世庆教授等。

    “作者”可谓众多,除了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的专家外,还包括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的研究员;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的专业资深教授;四川省电网公司、二滩公司等的高级工程师;四川省人大、省环保局、省宗教局、省发改委等学者型官员。
记者注意到,其实“备忘录”就是一本“学者意见书”,其内容主要就是对西线工程规划的质疑和建议,具体涉及:

   
西线工程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青藏高原冰川退缩与西线工程调水量不足的问题;西线工程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对西电东送工程发电影响的问题;对调水区居民、生态补偿的问题;西线工程与宗教、文化、文物等保护的问题;西线工程投资和运作模式的问题;西线工程替代方案的问题……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本迟到的“备忘录”。

   
早在2001年7月,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院制作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纲要及第一期工程规划》,就经过了专家委员会审查通过,但直到2005年3月水利部在成都召开西线工程座谈会,长期工作和生活在调水区四川的自然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经济学家、人文科学家等才第一次看到其“庐山真面目”。

   
“我们深深感到,西线工程比三峡工程不知要难多少倍,风险也不知要大多少倍。三峡工程上马都是听取了全国各方面专家的意见,特别是通过全国政协讨论,全国人大无记名投票,多数代表表决通过后才开工的,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设计者们竟然说,中央宣布东线、中线开工,就意味着西线也开工了。”对此,林凌教授、刘宝珺院士等非常不解。

   
4年后才看到已经审查通过的“纲要及规划”,不但刺激着林凌们,也刺激着川内其他各界人士。鉴于此,有的专家上书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陈情;有的则深入到高原调查,以确保旷古工程万无一失。最后,各方观点汇成了“备忘录”。


    “9大问题拷问‘人工天河’”?


   “制作‘备忘录’,就是希望能引起各方重视,把西线工程纳入国家层次的科学民主决策中去。在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大江大河的源头营造‘人工天河’,无疑是在‘太岁头上动土’,是一件关系国家利益综合安全问题的大事,决策时必须慎之又慎,必须从长计议,这就是我们的呼吁!”林凌教授告诉本报记者。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全世界划了200个优先保护的生态区,中国有4块,其中3块在青藏高原。

   
在“备忘录”中,林凌教授提出了9个应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除了研究西线工程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两个问题外,还应从更高的角度研究西线工程的实施对青藏高原整体环境产生何种影响,会不会对我国气候以至亚洲气候带来不良后果;青藏高原目前正处于冰川退缩期,西线调水170亿立方米有可能吗? “纲要及规划”认为,西线工程对区域生态的影响利大于弊,利在何处?弊有哪些?东线、中线的目标是城市供水,西线供水究竟供给谁?西线目标是以冲沙为主,是不是正确?

   
对此,省社科院西部大开发研究中心秘书长刘世庆教授有着同样的困惑,“西线工程令人担忧,会不会救了黄河毁了长江,甚至救不了黄河还毁了长江?反对调水的人常被训斥为只考虑局部利益和本位主义,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在“备忘录”中,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潘桂堂与75岁的刘宝珺院士共同指出,一些牵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尚未解决,就试图以国务院对南水北调总体规划的批复为依据,将西线工程与东、中线工程连在一起的“捆绑”战术,认定西线工程“历史性地由规划阶段进入实施阶段”,是不可取的。他们认为水资源开发应实现“三个超越”:一是告别改造、征服自然的幻想,实现顺应和尊重自然的超越;二是实现从单一水利部门的规划决策向公共规划论证体系的超越;三是从追求单纯的截流调水到追求国家安全,人与社会、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超越。

   

    按照规划,西线工程主要目标是将长江上游大渡河、雅砻江支流和金沙江上游通天河之水调至黄河上游,解决黄河流域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6省(区)日益严重的缺水问题。作为继三峡工程之后中国启动的又一项世界级工程,南水北调的主要目标是将长江水分东线、中线、西线调往严重缺水的华北和西北地区。

   
东线、中线工程已于2002年底开工;西线工程计划于2010年开工,分三期实施,调水规模总计约为170亿立方米。根据规划,40年间西线工程将完成投资3040亿元(2000年估价),也有人估算实际可能超过5000亿,虽然,西线工程调水量仅占南水北调总调水量的37.9%,但工程投资额却超过了60%。与东线、中线工程相比,西线工程要复杂艰巨得多、影响深远得多。

   
尽管西线工程现在一切都进入了“倒计时”,然而,围绕其产生的争议却一直不断。7月底,一份由四川学界诸多知名人士联合撰写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备忘录”,开始浮出水面。

   
“学者意见书”出台背后


    “备忘录”的牵头人是四川省社科院学术顾问林凌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心刘宝珺教授,四川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会长、高级工程师马怀新,四川省社科院西部大开发研究中心秘书长刘世庆教授等。

    “作者”可谓众多,除了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的专家外,还包括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的研究员;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的专业资深教授;四川省电网公司、二滩公司等的高级工程师;四川省人大、省环保局、省宗教局、省发改委等学者型官员。
记者注意到,其实“备忘录”就是一本“学者意见书”,其内容主要就是对西线工程规划的质疑和建议,具体涉及:

   
西线工程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青藏高原冰川退缩与西线工程调水量不足的问题;西线工程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对西电东送工程发电影响的问题;对调水区居民、生态补偿的问题;西线工程与宗教、文化、文物等保护的问题;西线工程投资和运作模式的问题;西线工程替代方案的问题……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本迟到的“备忘录”。

   
早在2001年7月,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院制作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纲要及第一期工程规划》,就经过了专家委员会审查通过,但直到2005年3月水利部在成都召开西线工程座谈会,长期工作和生活在调水区四川的自然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经济学家、人文科学家等才第一次看到其“庐山真面目”。

   
“我们深深感到,西线工程比三峡工程不知要难多少倍,风险也不知要大多少倍。三峡工程上马都是听取了全国各方面专家的意见,特别是通过全国政协讨论,全国人大无记名投票,多数代表表决通过后才开工的,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设计者们竟然说,中央宣布东线、中线开工,就意味着西线也开工了。”对此,林凌教授、刘宝珺院士等非常不解。

   
4年后才看到已经审查通过的“纲要及规划”,不但刺激着林凌们,也刺激着川内其他各界人士。鉴于此,有的专家上书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陈情;有的则深入到高原调查,以确保旷古工程万无一失。最后,各方观点汇成了“备忘录”。


    “9大问题拷问‘人工天河’”?


   “制作‘备忘录’,就是希望能引起各方重视,把西线工程纳入国家层次的科学民主决策中去。在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大江大河的源头营造‘人工天河’,无疑是在‘太岁头上动土’,是一件关系国家利益综合安全问题的大事,决策时必须慎之又慎,必须从长计议,这就是我们的呼吁!”林凌教授告诉本报记者。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全世界划了200个优先保护的生态区,中国有4块,其中3块在青藏高原。

   
在“备忘录”中,林凌教授提出了9个应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除了研究西线工程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两个问题外,还应从更高的角度研究西线工程的实施对青藏高原整体环境产生何种影响,会不会对我国气候以至亚洲气候带来不良后果;青藏高原目前正处于冰川退缩期,西线调水170亿立方米有可能吗? “纲要及规划”认为,西线工程对区域生态的影响利大于弊,利在何处?弊有哪些?东线、中线的目标是城市供水,西线供水究竟供给谁?西线目标是以冲沙为主,是不是正确?

   
对此,省社科院西部大开发研究中心秘书长刘世庆教授有着同样的困惑,“西线工程令人担忧,会不会救了黄河毁了长江,甚至救不了黄河还毁了长江?反对调水的人常被训斥为只考虑局部利益和本位主义,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在“备忘录”中,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潘桂堂与75岁的刘宝珺院士共同指出,一些牵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尚未解决,就试图以国务院对南水北调总体规划的批复为依据,将西线工程与东、中线工程连在一起的“捆绑”战术,认定西线工程“历史性地由规划阶段进入实施阶段”,是不可取的。他们认为水资源开发应实现“三个超越”:一是告别改造、征服自然的幻想,实现顺应和尊重自然的超越;二是实现从单一水利部门的规划决策向公共规划论证体系的超越;三是从追求单纯的截流调水到追求国家安全,人与社会、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超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5 16:04:12编辑过]
发表于 2006-9-5 16: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备忘录”

   
部分学者观点摘要

   
“长江源头若不适当地兴建一系列高坝引水工程,则是悬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流域人们头上的一把利剑,一旦天有不测形成大范围不可逆转的破坏,中华民族的生存就会受到根本性威胁。”

   
“从总体上看,将长江源区的水引入黄河源区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改善黄河源区乃至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必将发挥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在评估这一重大工程项目的过程中不能局限在现今所面临的这些水与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之中,甚至不能局限在过去几十年流域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小背景之中,而应该站在黄河与长江的自然发展历史角度、站在全球变化的角度分析当今所面临的问题所在……”

   
“有人形象地把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比喻为应该建成为新的‘都江堰工程’,要能管它几千年。切不能成为既不能‘济黄’,又使长江也变成第二条黄河的局面。”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西电东送工程都是国家的重大建设工程。这两大工程的结合点,都在长江上游的大渡河、雅砻江和金沙江。从常识而言,在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满足调水必然影响发电,满足发电必然影响调水,二者是矛盾的。”

   
“缺水的北方仍然在不顾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下大上工业项目,让人很想不明白的是,既然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是北方缺水,为什么我们不采取尊重自然的方式来布局我们的工业和经济呢?为什么不把工业重心适当转向水资源丰富且已有相当工业基础和条件的南方和长江流域呢?”

    按照规划,西线工程主要目标是将长江上游大渡河、雅砻江支流和金沙江上游通天河之水调至黄河上游,解决黄河流域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6省(区)日益严重的缺水问题。作为继三峡工程之后中国启动的又一项世界级工程,南水北调的主要目标是将长江水分东线、中线、西线调往严重缺水的华北和西北地区。

   
东线、中线工程已于2002年底开工;西线工程计划于2010年开工,分三期实施,调水规模总计约为170亿立方米。根据规划,40年间西线工程将完成投资3040亿元(2000年估价),也有人估算实际可能超过5000亿,虽然,西线工程调水量仅占南水北调总调水量的37.9%,但工程投资额却超过了60%。与东线、中线工程相比,西线工程要复杂艰巨得多、影响深远得多。

   
尽管西线工程现在一切都进入了“倒计时”,然而,围绕其产生的争议却一直不断。7月底,一份由四川学界诸多知名人士联合撰写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备忘录”,开始浮出水面。

   
“学者意见书”出台背后


    “备忘录”的牵头人是四川省社科院学术顾问林凌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心刘宝珺教授,四川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会长、高级工程师马怀新,四川省社科院西部大开发研究中心秘书长刘世庆教授等。

    “作者”可谓众多,除了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的专家外,还包括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的研究员;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的专业资深教授;四川省电网公司、二滩公司等的高级工程师;四川省人大、省环保局、省宗教局、省发改委等学者型官员。
记者注意到,其实“备忘录”就是一本“学者意见书”,其内容主要就是对西线工程规划的质疑和建议,具体涉及:

   
西线工程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青藏高原冰川退缩与西线工程调水量不足的问题;西线工程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对西电东送工程发电影响的问题;对调水区居民、生态补偿的问题;西线工程与宗教、文化、文物等保护的问题;西线工程投资和运作模式的问题;西线工程替代方案的问题……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本迟到的“备忘录”。

   
早在2001年7月,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院制作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纲要及第一期工程规划》,就经过了专家委员会审查通过,但直到2005年3月水利部在成都召开西线工程座谈会,长期工作和生活在调水区四川的自然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经济学家、人文科学家等才第一次看到其“庐山真面目”。

   
“我们深深感到,西线工程比三峡工程不知要难多少倍,风险也不知要大多少倍。三峡工程上马都是听取了全国各方面专家的意见,特别是通过全国政协讨论,全国人大无记名投票,多数代表表决通过后才开工的,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设计者们竟然说,中央宣布东线、中线开工,就意味着西线也开工了。”对此,林凌教授、刘宝珺院士等非常不解。

   
4年后才看到已经审查通过的“纲要及规划”,不但刺激着林凌们,也刺激着川内其他各界人士。鉴于此,有的专家上书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陈情;有的则深入到高原调查,以确保旷古工程万无一失。最后,各方观点汇成了“备忘录”。


    “9大问题拷问‘人工天河’”?


   “制作‘备忘录’,就是希望能引起各方重视,把西线工程纳入国家层次的科学民主决策中去。在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大江大河的源头营造‘人工天河’,无疑是在‘太岁头上动土’,是一件关系国家利益综合安全问题的大事,决策时必须慎之又慎,必须从长计议,这就是我们的呼吁!”林凌教授告诉本报记者。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全世界划了200个优先保护的生态区,中国有4块,其中3块在青藏高原。

   
在“备忘录”中,林凌教授提出了9个应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除了研究西线工程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两个问题外,还应从更高的角度研究西线工程的实施对青藏高原整体环境产生何种影响,会不会对我国气候以至亚洲气候带来不良后果;青藏高原目前正处于冰川退缩期,西线调水170亿立方米有可能吗? “纲要及规划”认为,西线工程对区域生态的影响利大于弊,利在何处?弊有哪些?东线、中线的目标是城市供水,西线供水究竟供给谁?西线目标是以冲沙为主,是不是正确?

   
对此,省社科院西部大开发研究中心秘书长刘世庆教授有着同样的困惑,“西线工程令人担忧,会不会救了黄河毁了长江,甚至救不了黄河还毁了长江?反对调水的人常被训斥为只考虑局部利益和本位主义,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在“备忘录”中,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潘桂堂与75岁的刘宝珺院士共同指出,一些牵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尚未解决,就试图以国务院对南水北调总体规划的批复为依据,将西线工程与东、中线工程连在一起的“捆绑”战术,认定西线工程“历史性地由规划阶段进入实施阶段”,是不可取的。他们认为水资源开发应实现“三个超越”:一是告别改造、征服自然的幻想,实现顺应和尊重自然的超越;二是实现从单一水利部门的规划决策向公共规划论证体系的超越;三是从追求单纯的截流调水到追求国家安全,人与社会、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超越。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备忘录”

   
部分学者观点摘要

   
“长江源头若不适当地兴建一系列高坝引水工程,则是悬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流域人们头上的一把利剑,一旦天有不测形成大范围不可逆转的破坏,中华民族的生存就会受到根本性威胁。”

   
“从总体上看,将长江源区的水引入黄河源区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改善黄河源区乃至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必将发挥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在评估这一重大工程项目的过程中不能局限在现今所面临的这些水与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之中,甚至不能局限在过去几十年流域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小背景之中,而应该站在黄河与长江的自然发展历史角度、站在全球变化的角度分析当今所面临的问题所在……”

   
“有人形象地把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比喻为应该建成为新的‘都江堰工程’,要能管它几千年。切不能成为既不能‘济黄’,又使长江也变成第二条黄河的局面。”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西电东送工程都是国家的重大建设工程。这两大工程的结合点,都在长江上游的大渡河、雅砻江和金沙江。从常识而言,在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满足调水必然影响发电,满足发电必然影响调水,二者是矛盾的。”

   
“缺水的北方仍然在不顾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下大上工业项目,让人很想不明白的是,既然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是北方缺水,为什么我们不采取尊重自然的方式来布局我们的工业和经济呢?为什么不把工业重心适当转向水资源丰富且已有相当工业基础和条件的南方和长江流域呢?”

发表于 2006-9-5 2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哦..

怕怕的说

发表于 2006-9-6 11: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哎天灾之年啊!
发表于 2006-9-6 12: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6-9-6 15: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有几张图地址失效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9-6 16: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失效,完好如初,你刷新几次就可以了
发表于 2006-9-7 21: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恐怖的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

0730-230 9876

工作时间 全天 8:00-17:30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Copyright © 2016-2017 WWW.XYP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4 @技术支持:NS TECH 粤ICP备16098181号-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