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1846|回复: 4

湖南法华古寺举行敬安大师155周年纪念法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17 22: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法会全景

 



大会主席台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湖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圣辉法师在法会上作重要讲话

 


法会剪彩

 



圣辉法师及各界人士为八指头陀纪念塔奠基

 

    2006年5月23日,上午,由湖南省佛教协会和岳阳市宗教事务局主办,由岳阳市佛教协会和湘阴县宗教事务局承办,由湘阴县樟树镇人民政府和法华古寺协办的“八指头陀《白梅诗集》出版100周年、中华佛教总会首任会长敬安大师诞辰155周年纪念法会暨敬安大师纪念塔奠基法会”,在湖南省湘阴县隆重举行。
    出席这次法会的主要领导有: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湖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圣辉法师,湖南省政协民宗委黄险峰副主任,湖南省宗教事务局一处莫树林处长、办公室曾增主任,出席法会的领导还有岳阳市宗教事务局、湘阴县人民政府等有关部门领导,湖南省佛教协会大岳、法通、怀梵、渊博副会长也参加了这次盛会。
    圣辉法师代表主办单位作了重要讲话,他说:八指头陀是我国近代著名高位,他工诗且‘学佛未忘世’,将爱国忧民的思想与佛家悲悯众生的教义交融为一,人称‘爱国诗僧’。我们在这里这个盛大法会,就是要纪念他爱国爱教,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同时通过这次法会纪念和缅怀八指头陀为国家、为佛教做出的丰功伟绩!最后,他要求所有佛教徒要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来要求自己,他说:佛教的教理教义和戒律与“八荣八耻”是相互相承,而不违背的,与佛教对四众弟子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大家庭一份子的佛教徒要积极配合党和政府学习宣传“八荣八耻”;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把“八荣八耻”转化为自觉行动。
    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四众弟子数千人参加了这次法会。中国佛教协会、新西兰顶好会计师事务所、宁波天童寺等单位分别发来贺电。
    (图文:《正法眼》编辑部 觉空)

湖南法华古寺举行敬安大师155周年纪念法会

湖南法华古寺举行敬安大师155周年纪念法会

湖南法华古寺举行敬安大师155周年纪念法会

湖南法华古寺举行敬安大师155周年纪念法会

湖南法华古寺举行敬安大师155周年纪念法会

湖南法华古寺举行敬安大师155周年纪念法会

湖南法华古寺举行敬安大师155周年纪念法会

湖南法华古寺举行敬安大师155周年纪念法会

湖南法华古寺举行敬安大师155周年纪念法会

湖南法华古寺举行敬安大师155周年纪念法会
发表于 2006-11-18 1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无边``
发表于 2006-11-18 11: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6-11-18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晕,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渡一切苦难,阿偌土,一世一浮尘,一世一拈花.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7 22: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敬安禅师﹙西元1852~1913年) 

  敬安禅师,俗家姓黄,名读山,字福余,湖南省湘潭县人,清咸丰元年(一八五一年)辛亥岁腊月初三日出生。一般的资料,都以敬安禅师为咸丰元年出生,自然是西元一八五一年。事实上他是腊月初三日出生,这时已是一八五二年的元月二十三日了。他的示寂年代也是这样,一般资料说他示寂于民国元年,自然是西元一九一二年。但他示寂之日是壬子岁十一月初二日,这时已是民国二年元月八日,已是一九一三年了。这是应该予以更正的。

  敬安的父亲名宜杏,母亲胡氏,有姐皆嫁,一弟名子成尚幼,家庭世代业农。敬安三、四岁时即摒弃腥膻,儿时随母拜月,喜母亲为他讲述佛、菩萨和神仙的故事。不幸七岁丧母,十一岁丧父,留下他与幼小的弟弟,孤苦无依。他弟弟寄养于族父家中,他本在村塾受学,读《论语》犹未终篇,以家贫废学,为邻家牧牛。但他仍携著书本,一边牧牛,一边读书。他后来在《诗集自述》中说到幼年生活:“读《论语》未终篇,父殁。零丁孤苦,极绝惨伤。”

  一日出外牧牛,会天雨,敬安在邻村村塾前避雨,听有人读唐诗“少孤为客早”句,心有所感,不觉泪下。塾师周云帆先生见之,问他流泪原因。敬安答以父母早死,家贫失学,所以悲伤。周云帆同情他的遭遇,留他在学塾为佣工,工作之暇,可傍听读书。敬安十分庆幸有此际遇,精勤苦读。不意好景不常,未久周先生病故,敬安又辍学。此后,他曾在乡绅家做书僮,希望能藉著伴读的机会得以读书。不意乡绅为富不仁,每日要他做粗重杂活,不许到书房中去。他愤而离开,去拜访做学徒学手艺。农业社会时代的学徒,较童工尤为不如,时受虐待。他十七岁之年,一日风雨,见篱间白桃花为风雨摧落,感而大哭,逐投入湘阴法华寺,依一位东林和尚剃度出家,师父为他起法名敬安,字寄禅。是年为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当年冬天,到南岳祝圣寺,依贤楷律师座下受具足戒。

  敬安圆戒后,闻衡阳岐山仁瑞寺的恒志禅师道誉远播,乃寒天冒雪投奔歧山,依恒志习禅,修苦行,并承担寺中劳役。他随众坐禅之余,听恒志禅师说法,稍具佛门知识。就在这种情形下,渡过了五年苦行僧的生活。后来,敬安禅师有诗追述他幼年的生活,题曰《祝发示弟补作》诗曰:

  人间火宅不可住,我生不辰泪如雨;

  母死我方年七岁,我弟当时犹哺乳。

  ....

  那堪一旦父亦逝,惟弟与我共荒宇。

  悠悠悲恨久难伸,搔首问天天不语;

  窃思有弟继宗支,我学浮屠弟其许。

  岂为无家乃出家,叹息人生如寄旅;

  此情告弟弟勿悲,我行我法弟绳武。

  或问,敬安幼年辍学,读书无多,何以能诗?原来他在仁瑞寺期间,仁瑞寺的维那和尚名精一者,素喜吟哦。敬安以为文字访碍禅业,谓精一日:“出家人不究本分上事,乃有闲工夫学世间文字耶?”精一说:“你年纪轻轻的如此精进,前途不可限量;不过至于文字般若,恐怕与你无缘了。”这段略有轻视的话,对敬安影响颇深,他后来的努力学诗,未始不与这段话有关。

  另一方面,敬安学诗,亦得力于一位郭菊荪先生的鼓励。敬安在《诗集自述》中称,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到岳阳去探视舅父,舅父带他游览岳阳楼,楼上有人分韵赋诗。他在旁澄神跌坐,下视湖光,一碧万顷,忽得“洞庭波送一僧来”句,逐豁然神悟。归而述于宿儒郭菊荪先生,郭菊荪认为他“语有神助”,生有夙慧,授以《唐诗三百首》一书,劝他学诗。敬安以读书无多,学起来非常吃力。但他契而不舍,潜研默咏。每有所作,郭先生即倍加赞赏,终于使他以诗鸣于世。他尝在《诗集自述》中说:“..用力尤苦,或一字未惬,如负重累,至妄寝食,有一诗至数年始成者..”

  清光绪元年﹙一八七五年﹞,敬安二十四岁,他离开湖南,到江、浙一带行脚参访,漫游名山大川,从此开始了他亦禅亦诗的生涯。他每每在幽谷中养性,在翠林中怡情时,总要寻章觅句,咏啸不已。肚饥口渴,便摘一把柏叶、松子大嚼,手捧清泉,和水吞之。他在许多诗中说他吟哦的情形。如在《偶吟》一诗说:

  山僧好诗如好禅,与来长夜不能眠。

  在《诗兴》一诗中说:

  我欲吟成佛,推敲夜不眠!

  在《山居四首》中说:

  结习惟余文字存,每凭定力摄诗魂!

  在《次韵酬庐吟秋茂才三首》中说:

  不贪成佛生天果,但愿人间有好诗。

  在《夜吟》一诗中说:

  未能成佛果,且自作诗仙。

  不过,敬安毕竟不是纯粹的诗人,他还是一位禅僧。是禅僧,就应该不忘禅僧的“本分事”修习禅定。所以,他一方面酷好吟诗,另一方面又不能不感到:

  且愁荒道业,未必博虚名;我法看诗妄,能传不足荣。(《春山漫兴》三首之一)

  同时他也感叹著:

  毕竟苦吟成底事,十年博得鬓如丝。

  ....

  得句曾鸣夜半钟,一生心血在诗中;

  思量文字真槽粕,欲逼生蛇去化龙。

  他甚至于还想戒诗:“从今石烂松枯,不复吟风啸月。”无奈已与诗结下不解之缘,欲罢不能,终至于“诗名赢得满江湖”,诗名掩盖了他的禅名。

  他对诗有其独特的见解。或有人问他唐诗与宋诗的分别,他说:

  唐人诗纯,宋人诗驳;唐人诗活,宋人诗滞;唐诗自在,宋诗费力;唐诗缜密,宋诗疏漏;唐诗铿锵,宋诗散漫;唐诗如贵介公 子,举止风流;宋诗如三家村乍富人,盛服迎宾,辞容鄙俗。

  他江南参访,并不全是吟风啸月。他二十五岁离开湖南,先到禅宗著名的道场镇江金山寺,住入大彻堂,从大定和尚参究向上一著。不久行脚江、浙,漫游杭州、宁波等地,遍参江、浙各宿。他爱好吴越山水,初到杭州时,即以《杭州》为题,吟诗一首:

  欲把杭州当橘州,闲身到处便勾留;

  此生不作还乡计,饱看湖山到白头。

  敬安不仅是诗僧、禅僧,同时也是苦行僧。光绪三年(一八七七年)秋,他到了宁波,到阿育王寺去拜佛舍利。宁波阿育王寺始建于东晋太康三年(西元二六二年),传说该寺的开山祖师慧达,梦梵僧指授,在会稽一山中,求得佛舍利宝塔一座,内贮世尊涅槃后的真身舍利。此塔相传即是阿育王所造的八万四千座舍利之一。阿育王寺的舍利殿,飞檐画栋,全用金色琉璃瓦覆盖,辉煌壮丽,殿四周松、樟参天,苍翠梃拔。舍利塔在舍利殿内,塔身似金非金,似石非石,其色青青,灵盘五层,四角飞腾,光明照耀,眩人心目。塔内当中悬一宝磬,中缀舍利。

  敬安见到佛陀真身舍利,心情激动不已,顶礼膜拜后,即在自己手臂上剜下一块肉置于灯盏,并燃二指供佛。敬安此举,震惊了全寺僧侣,众人齐集舍利殿前,同声高唱佛号,敬安仍泰然自若,向众人躬身问讯,离开舍利殿。此后他即自号“八指头陀”。

  离开阿育王寺,他仍在江南漫游,而以在四明山最久。其间他曾:“窥天童、雪窦,穷揽霞屿、月湖之胜。郡中文学吕文舟、徐酡仙、胡鲁封、马文斋、沈问梅,皆与酬唱。”(见《新续高僧传.敬安传》)。光绪七年,他最初的诗稿《嚼梅吟》在宁波印行,使他在当时的诗坛上占有一席地位。光绪十年八月,敬安卧病于四明山延庆寺,病中思念衡岳。病稍痊,摒挡返乡,于光绪元年离湘,参访漫游了十年之久。他在江南时,有《梦衡岳》诗曰:

  昨梦汲洞庭,君山青山瓶;倒之煮明月,还似浴繁星。

  一鹤从受戒,群龙来听经;何人忽吹笛,呼我松间醒?

  敬师返回衡岳之年,时为三十三岁。是岁仲秋,他在南岳烟霞峰下筑室而居,额曰“衡山精舍”,自此驻锡南岳,前后凡十八年之久。最初几年,他广泛的接触湘中文人名士,与王闿运、叶德辉、鄞白香、陈三立、吴雁舟等,时有往还,诗思大进。光绪十一年夏,与王闿运诸名士开“碧湖吟社”。九月,赴王闿运、郭嵩淘所召集的“碧浪湖重阳会”。由于和各地名流唱酬投赠,使他诗名更噪于海内。光绪十四年,《八指头陀诗集》十卷出版,于卷后附以自述出家行脚及学诗的经过。前五卷由陈伯严校刊。后五卷由叶德辉续刻,叶并为之作序曰:“其诗宗法六朝,卑者亦似中晚唐人之作。中年以后,所交多海内闻人,诗格骀宕,不主故常,骎骎乎有与鄞(白香)、王(湘绮)犄角之意。湘中固多诗僧,以予所知,未有胜于寄师者也。”

  光绪十五年,敬安禅师受请出任南岳上封寺住持。上封寺是南岳大刹,山后有寺田千亩,以宗风衰绝,山田多为佃农侵占。敬安禅师认真的加以清理,不惜讼之于当道,后来由湖南巡抚清卿中断,始获次第归复。以后他历主衡阳罗汉寺、大善寺,宁乡沩山密印寺、长沙神鼎上林寺诸大名刹,所至之处,鼓螺为之一振。敬安禅师于主罗汉寺法席时。其间长沙麓山寺的笠云禅师,为他传法授记,他成为沩仰宗的法嗣。光绪二十一年,敬安自大善寺退居,出主宁乡沩山密印寺法席。密印寺是禅宗南岳系灵佑禅师,于唐宣宗大中年间所创建的道场,是沩仰宗的发源地,为国内千年名刹,最盛时有寺宇千余间,僧众千余人。到了清季宗风颓败,寺宇冷落。敬师住持祖庭,立志复兴,卓锡三年,宗风重振。

  敬安禅师五十岁之年,东南名刹的宁波天童寺方丈虚席,天童寺首座幻人和尚,率领两序班首代表前往长沙礼请。时敬安禅师住持上林寺法席,他即辞位到了宁波天童寺晋山。天童寺是历史名刹,自明末密云禅师中兴以来,规模宏大为东南丛林之冠。到了清季末年,以住持不得其人,渐趋没落。敬安禅师继主法席以后,任贤用能,百废俱举,夏讲冬禅,宗风大振。特别值得一述者,是他入主天童之翌年,改子孙庙为十方选贤丛林,化私为公,受到各方的赞叹。

  敬安禅师认为,佛法之衰微,由于僧众人材的缺乏。当时杭州白衣寺住持松风法师,计画在杭州开设僧侣学堂,敬师赞同此举,并亲赴杭州协助。后来如松为恶比丘所谋杀,敬师十分伤感,曾作《杭州白衣寺松风和尚哀词》以悼之。光绪末年,社会上提取寺产、兴办学校的言论甚嚣尘上,杭州僧侣惶恐不安,计无所出,乃窃敬安之名为首,联络浙江三十五寺僧人,投请日僧伊滕贤道,藉名传教,妄冀保护,以抵制地方官吏提拔寺产。敬安禅师认为此举:“辱国辱教,莫此为甚,飞函洋务局陈窃名之妄,力请严行拒绝。”

  光绪末年,朝命饬各地成立僧教育会。光绪三十四年,敬安禅师在宁波号召成立,被推为会长。他为“保教扶宗,兴立学校”的事务上下奔走,并在僧教育会下附设僧众小学和民众小学各一所,此即我国僧侣教育之嚆矢。

  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辛亥年,武昌起义,民国肇建。时“提拔寺产,兴办学校”的口号,仍在社会上酝酿,使寺庙受到威胁。为保护寺产,安定佛教,敬安禅师出面,联络江、浙诸山长老,发起组织“中华佛教总会”。于民国元年四月(一九一二年),在上海留云寺召开成立大会。出席大会的人,除了敬安及留云寺住持应干外,尚有谛闲、静波、铁岩、圆瑛、本忠、太虚等百余人,及陆军部代表王虚亭(后来依太虚出家,法名大严)等,中华佛教总会成立,敬安禅师被诸山长老推举为第一任会长。在民国肇建之初,敬安禅师曾他亲赴南京,谒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吁请保护寺产,为成立中华佛教总会事请命。

  民国元年冬月(一九一二年),湖南、安徽等地发生攘夺寺产、销毁佛像事件,当地僧侣联名具状内务部,请求答覆,而礼俗司司长杜关抗不行文。敬安禅师应湘僧之请,约请各省僧界代表在上海开会,共商对策。众人推敬安以中华佛教总会会长身份,晋京请愿。他于是年﹙壬子岁﹞十月中旬首途,十一月一日抵北京,寓宣武门外法源寺。旋与法源寺方丈道阶法师共赴内务部交涉。该礼俗司司长杜关,态度蛮横,争辩有顷,未获结果,乃愤而返回法源寺。甫下车,即胸部作痛,身体不适。亟就榻休息,侍者亦各归寝。明日昧爽往视,已作吉祥卧示寂矣!时为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元月八日,壬子岁十一月初二,世寿六十有二,僧腊、戒腊各四十四夏。

  敬安禅师遗留的著作,有《语录》四卷、《文集》二卷、《嚼梅诗》一卷,及《诗集》十卷。他的《诗集》,日僧为之编入《续藏》,八指头陀的诗名,遂远播海外。他的诗,都是脱尽人间烟火之作,间于诗前有“引语”,尤为秀绝。如《金陵杂诗十二首》,前有引语曰:

  壬子夏五月,访白道人于乌龙潭上,坐谈良久,觉六朝无限兴亡事迹,都在石城杨柳烟幕中,江山如故,白头老衲,重见故人,回忆曩昔,都如梦痕,欲哭欲笑,云何云何!

  诗人陈佰韬,尝有诗赠寄禅云:

  汝本为僧者,胡然入我门?

  新诗能炼锻,奇骨自腾骞。

  此去寻方广,由来悟道根;

  潇湘秋水阔,山龛佛火温。

  人间不可住,此别欲无言。 

  敬安禅师主持天童寺时,曾自筑冷香塔,铭云:

  佛法本无量,吾生讵有涯?诗心一明月,埋骨万树花。

  丹嶂栖灵窟,青山遇客家;未来留此塔,长与伴烟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

0730-230 9876

工作时间 全天 8:00-17:30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Copyright © 2016-2017 WWW.XYP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4 @技术支持:NS TECH 粤ICP备16098181号-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