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湖南“省管县”改革方案出台 强调扩权强县</h2>
<div class="t_msgfont" id="message19205">
<div id="ad_thread3_1"></div>
<div id="firstpost">星辰在线-长沙晚报11月18日讯 昨日在岳阳汨罗市召开的湖南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现场研讨会上,发布了湖南省县域经济研究会的研究成果《湖南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建议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蔡力峰,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海藩出席会议。 《方案》认为,要把扩权强县放在实施省管县改革的首位、中心与始终。目前湖南省县域经济实力与活力不强主要原因是行政层级过多,管理权限太少,财政乏力,农村消费水平低,产业雷同,缺乏分工协作。县市发展很不平衡,GDP高的县市几百亿元,少的只几千万元;财政总收入多的县市40多亿元,少的只几千万元,而且差距在不断扩大。扩权强县,主要包括直接上报权、财政审计直接管理权、税收部分管理权、项目直接上报权、用地直接报批权、资质直接认证权、部分价格管理权、统计直接监测发布权。通过扩权强县,使县市建立起事权与财政权对等、权责利基本一致的县域经济管理体制与机制,促进县域经济实力与活力不断提高。<br/> 《方案》强调,扩权强县、推行省直管县改革必须兼顾地级中心城市利益,确保中心城市功能不削弱、不变异。在改革市管县体制时,宜<font color="#ff0000">采取“郊县改区”等配套改革</font>,继续发挥中心城市在工业集聚、交通畅达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发挥增长极辐射带动作用,最大限度地预留和拓展地级市发展空间。<br/>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指省市县行政管理关系由目前的“省-市-县”三级体制转变为“省-市(县)”二级体制,对县的管理由现在的“省管市-市领导县”模式变为由省管县模式,其内容包括人事、财政、行政管理等所有方面。在昨日举行的湖南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现场研讨会上,相关专家对《湖南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建议方案》进行了详细解读。 <br/><br/> 条件具备 全省多数县市内生发展力提升<br/><br/> 省县域经济研究会会长古建佳认为,湖南省已具备了实行省直管县的条件。他表示,省直管县的条件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硬件条件,包括网络、通信等信息化和交通便利等条件,使得县与省的沟通可以直达而不再需要一个中间传导层;另一是软件条件,主要包括省级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县级经济的自身发展能力、以及相应配套的县市行政区划调整改革。<br/><br/> 他说,市场经济使资源配置由政府主导型转向市场主导型,政府大量的微观经济管理职能转向宏观调控,这从根本上减轻了各级政府的工作量,为省直管县提供了可能。随着电话、电视的普及,特别是计算机、远程通讯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及提高,政府间传递信息的流程明显缩短,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大大增强。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基础设施的改善、现代交通工具的发达,使得省与县之间的空间距离变得越来越短。并且,县域经济的特色化、多元化发展特征愈来愈明显,使得我省大部分地区的县市内生发展能力迅速提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也在不断加强,初步具备了对接省管县体制改革的能力。<br/><br/> 分步进行 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先试点<br/><br/> 省县域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陈友明认为,湖南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应遵循5个原则,即优化职能和提高效率原则,精简机构与合理安置相结合原则,城乡分治和县市协调发展原则,分类指导和因地制宜原则,逐步改革稳步推进原则。<br/><br/> 他建议,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要分步进行。首先,选择县域经济实力较强,有自己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县域先行试点。由省对试点县的财政进行直管,同时考虑直管部分主要干部。让地级市把经济管理权适当下放给县,为县域经济的独立发展壮大做好准备。其次,在推进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教训,实现地级市和县分治。增加市的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职能,减少甚至撤销原来为管县而增添的一些职能。合理扩充县的加强农村建设,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的职能。在这个阶段,初步建立省直管县体制的雏形。最后,在省直管县体制的雏形初步建立的基础上,一方面深入理论研究,为省直管县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不断地磨合,理顺各种关系,真正实现城乡分治,并使管理体制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达到改革预期目的。<br/><br/> 区划调整 可设立一批省直管的大县<br/><br/> 省县域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博士来亚红认为,实行省管县必须首先对现行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湖南现行行政区划主要为经济发展受到行政区划的刚性制约;县级市的作用未充分发挥;次区域中心城市缺失,留下若干发展空洞区域。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推进过程中,要考虑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扩大市的腹地范围,减少县的数目。省管县后,要设立一批省直管的大县。大县的起码标准应达到:人口100万以上,土地面积0.5万~1万平方公里,GDP100亿元左右,财政收入10亿元左右。<br/><br/>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后,也要对现有地级市的行政区划相应调整。调整的总原则是要为地级市的未来留足发展空间,发挥其作为区域核心增长极的带动和辐射作用。<br/>县域经济管理体制经历三个阶段<br/><br/> 省县域经济研究会秘书长、教授张友良说,我国的县域经济管理体制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改革开放之前,实行的是“省-地区行政公署-县(包括县级市)”的行政管理体制,但这种体制对县域经济的影响有限。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的1982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发文件,提出要积极试行地、市合并,逐步实行“市管县”体制,以壮大和发展区域中小城市,打破市县之间的行政壁垒。第三个阶段是新世纪前后,因为“市管县”体制的弊端逐渐显现,一些地区逐步推进省管县的试点。<br/><br/> 省管县包括财政直管与行政直管<br/><br/> 省委党校教授易可君表示,省管县具有两种不同的类型或阶段。一是省财政直管县,即在财政预算编制上,由省直接对县编制预算,在收入划分上也由省直接对县进行划分,同时省也把转移支付、专项资金补助、资金调度、债务管理等经济权限下放到县的一种管理体制,可以说是省管县的初级阶段。二是省行政直管县,就是市县平级,不仅在财政体制上,而且在人事权、审批权、经济社会管理权上都由省与县直接打交道的体制,是真正意义上的省管县。 <br/>[建议]<br/><br/> 课题组提出:“可以选择县域经济实力较强,有自己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县域先行试点省直管县改革。”<br/><br/> 易可君表示,要实行省直管县,必须<font color="#ff0000">适当精简县市数量,小县合并,设立一批省直管的大县</font>。大县的标准应达到:人口100万以上,土地面积0.5-1万平方公里,GDP100亿左右,财政收入10亿元左右。 <br/><br/> 对于首批试点县的选择,课题组建议,可依据三个原则:农业大县;资源、人口和财政大县;将来作为次区域中心培育的县级市。 经过综合考虑,有石门市(包括石门、临澧)、澧津市(包括澧县、津市)、沅江市(包括沅江、汉寿)、南华大市(包括华容、南县、大通湖区)、湘汨屈市(包括湘阴、汨罗、屈原区)、宁乡县、浏阳市、长沙县、醴陵市、湘乡县、攸州市(包括攸县、安仁)、冷水江市(包括冷水江、新化)、南岳市(包括南岳、衡山、衡东)、耒阳市(包括耒阳、常宁)、祁州市(包括祁东、祁阳)、武冈市、湘潭县、邵东县、资兴市(包括资兴、桂东)、桃源县。 </div></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8 13:06:4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