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猜你喜欢
楼主: 只哭一分钟

百 家 姓 -看看自己的姓氏排第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23: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排名: 53

由来: 始于酿酒鼻祖的姓。据说杜康是黄帝的宰人(就是掌管膳食的官)。先秦时期杜姓已播迁在现在山西、山东、湖北、四川等省。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杜姓在现在河南境分布较普遍,陕西西安杜姓比较兴旺。杜姓在宋、元时期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有迁到台湾者,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在中国历史上,杜姓做出积极的贡献,曾服孕育出许多杰出人物。东汉时,杜诗,任南阳太守,曾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比欧洲同类新产品早1100年,又兴修水利,发展家业生产,因为被当地尊称为“杜母”。杜密,在担任太山太守、北海相时,用捕治作恶的宦官子弟而闻名,官至太仆,被太学生称为“天下良辅”,还有经学家杜子春,经学家、文学家 杜林,书法家杜操。西晋有交领、著名学者杜预,荆湘流民起义军首领杜 。隋末有家民起义首领杜伏威,唐代时有佛教高僧杜顺,唐代,杜姓更是人才济济,仅任宰相就有11人,而最著名的杜姓人物则是大诗人杜甫,被称为“诗史”。元初有个江西家民起义首领杜可用。明代有个画家杜玉,清代有个诗人杜睿,云南回民起义首领杜文秀,近现代有个爱国民主人士杜斌丞,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杜国庠。杜姓在现在按人数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居在第53位。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23: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排名: 54

由来: 戴姓有两个来源,出自西周封在现在的河南东部地区的两个诸侯国,一支是用祖上的谥号作为姓,一支是用国号作为姓,先秦时期,戴姓主要是在他的发祥地豫东带发展繁衍。汉代,戴姓有一些人徙居豫南。三国到南北朝时期,戴姓不仅在江浙一带分布更为广泛,而且又有的徙居在现的安徽、湖北者。根据记载,唐初,君胄父子在福建落籍,是为了戴姓入闽的开始,传至12(约当时的清代),迁往台湾屏东,13世、14世又有数十人迁往台湾,清代还有福建戴姓陆续不断迁往台湾。从此以后,又有戴姓族人移居到海外。戴姓形成距离现在已有2700余年,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大姓之一,居在第54位。

:

排名: 55

由来: 夏姓来源有个二个:一支是以禹作为领袖的夏后姓部落的后代,是采用国名作为姓氏的;另一支是春秋时陈国的征舒用祖字作为姓氏形成的。继舜而就天子位,“国号叫夏后,姓姒姓”禹死后,传位给儿子启,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开始了“家天下”的局面,先秦时期夏姓主要是河南及山东省境内生息繁衍。秦始皇有侍医夏无且,当荆轲刺秦时,他用药囊击荆轲,保护秦始皇,论功劳赏赐黄金百两。所以表明秦姓人已开始向西、向北、向南播迁,三国到南北朝时期,见于史籍的夏姓人物廖廖无几,均为今浙江人。宋代,有较多的夏姓人物出现在史籍,仍用现在浙江人居多,还有出自现在的江西、安徽、湖南、山西等地者,这说明夏姓人中有较大发展,分布地更加广泛,明代夏宏,这大约是最早出现在闽粤的夏姓人物,到近现代,南方的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及台湾的新竹、苗栗、台南等地都已有夏姓居民;东南亚的新加坡等国家也有夏姓华人,夏姓在当今年按人数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居于第55位。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23: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排名: 56

由来: 钟姓是个拥有人口较多的姓氏,在当今中国姓氏中居于第56位。钟姓最早的一支系以官为氏,是周朝乐官钟师的后代。先秦时期的钟姓人,主要居住在楚国境内,也就是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从汉代开始的以后一百年内,颍川长社一直是钟氏的发展中心,晋代从中原入福建省共13人,其中有钟姓,与此同时,钟氏还有迁居今绍兴的,南朝末、隋初有钟士雄,曾当过南朝陈伏波将军,史书中称他为“岭南酋(qiu)帅”,南朝时岭南的少数民族国也有人姓钟。唐初光州人陈政、钟德兴在福建安家,唐代,钟氏还分布于今山西、四川、广东广州、安徽合肥等地,宋、元、明时期,福建的漳州、泉州、宁化等地,广东的南海、南雄、蕉岭、潮州、梅州、兴宁等地均有钟氏的聚点,从清乾隆时开始,闽、粤钟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来有些人又徙居海外。明帝时钟太傅,书法博取众长,与王羲之并称“钟王”,南朝有文学批评家钟嵘,所撰《诗品》,在文学上有重有地位。近代有植物学家钟观光,可见,钟氏为中国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排名: 57

由来: 汪芒后的汪芒国子孙,用原来国名作为姓氏,就是汪芒姓,后省文作为汪姓。汪姓还有一支出自春秋时的鲁国,是用邑作为姓。鲁国有个童子汪奇,同齐国军队战在朗而死。在唐代以来前中原已有汪姓的聚居点。到了宋代,汪姓已发展成为全国著姓之一,他被为黟(现在的安徽黟县)、歙(现在的安徽歙县)、婺源(现在属于江西)等地。宋代以后,南方的广东、广西、贵州等省都已经有汪姓的居民。自从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汪姓陆续有人移居到台湾,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见于史籍的汪姓人,主要出自隋代以后,以清代为最多,唐代有泾县人汪伦,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句,元代有航海家汪元亨,明代有戏曲家汪道昆,书画家汪士慎,为“扬州八怪”之一,还有太平天国将领汪海洋,京剧演员、剧作家汪笑侬,近现代有曾于是1940年任伪国民政府主席的大汉奸汪精卫,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大姓中,汪姓居于第57位。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23: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排名: 58

由来: 由舜的后裔妫满于西周初在今天的河南淮阳建立的陈国,传至第12君为陈桓公,田姓最早出现于春秋时的齐国,与陈姓同一祖先,祖先是陈国的创建者妫满,田氏在先秦时期分布已比较广泛,西汉初,刘邦派韩信平定齐国,田横率徒党500余人逃亡海岛,刘邦命他到洛阳 ,因他不愿意称臣于汉,于途中自杀,留居海岛者闻讯,也全部自杀,从汉代开始,今川、鄂、湘、黔交界一代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中已有不少田姓人,三国至南北朝时期,今天津市、山西太原、宁夏等地也都有田姓居民,唐、宋时期,今安徽、江西、浙江等省均有田氏的聚居点,从清代中叶开始,闽、粤田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有的又进而移居海外。田姓人才济济,在24史中单独立传者127人,收入《古今图书集成》者272人,战国时有哲学家田骈(pian),齐国将领田单,西汉有丞相田汾,今文易学家的开创者田何,唐代有割据河北的节度使田承嗣(si),死后由其侄子田悦继位,宋代有以方正敢直言著名的田锡,以善制泥孩的艺人田妃,明代有农民起义领袖田九成,清代有兵部尚书田文镜,近现代有戏剧活动家、剧作家、诗人田汉,毕生献身于革命的文化艺术事业,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开拓者。田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居于第58位。

:

排名: 59

由来: 任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任姓出自于姬姓,是黄帝的子孙。黄帝的少子禹阳,受封于任,所以以此为姓,先秦时期,任氏已播迁到今湖北、山西、陕西省境内,如春秋时孔子学生任不齐为楚国人,这说明任氏在汉代已分布在今四川、河南的许多地方,同时,今江苏、浙江、甘肃等省也已有任姓居民,三国以后,任氏分布吏为广泛,最迟在宋代已有任氏迁闽(min)大约从清代开始,闽(min)、粤有任姓人徙(xi)居到海外者,如新加坡有任姓华人,并建立有宗亲组织。任姓代代有名人,史书上不断出现,东汉有将领任尚,南朝有文学家任仿,唐高宗时有宰相任雅相,元代有水利家、画家任仁发,曾指挥黄河堵口工程,主持疏浚吴淞江工程,明代有参政任环,曾多次打败倭寇的进攻,以敢战著称 ,清代有学者、四库全书纂(zuan)修任大椿,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bi)时,作曲家任光。任姓一直是一个拥有人口较多的姓氏,在北宋编写的《百家姓》中被排在第58位,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中国大姓中居第59位。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23: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排名: 60

由来: 姜姓始自炎帝,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传说中的炎帝生于姜水(在今天的陕西岐(qi)山县西边),以水命名为姜。至西汉初,为充实关中人口,姜氏以关东大族迁到关中,此后世居天水(今属于甘肃),姜氏在汉代已有徙居今江苏、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唐代,出现了九真(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姜氏,唐、宋时期,姜氏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省,姜姓有人在清代乾隆二年(1737年)移居台湾,此后,闽、粤姜氏陆续有人迁到台湾,有的又远播海外。三国时有天水冀县(今甘肃谷东)人姜维,唐代有两位姜姓宰相,明代有书画家姜立纲,清代有文学家姜宸,曾参预纂修《明史》,所作《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厂卫”之害。姜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居于第60位。

:

排名: 61

由来: 尧有个裔孙叫刘累,西成王时迁居杜(今陕西西安东南),建立杜国,称为唐杜姓,他的孙子士会,春秋时任晋国大夫,因授封于范地(现在的河南县),以封邑为姓,就是范氏。士会死后被称为范武子,其之后,又有范文子、范宣子、范献子,世代为晋国上卿。公元前4世纪中叶,晋国为韩、赵、魏三家所分,范姓进入魏国。在西汉以前范姓部分人已迁徙到南方。汉代到南北 朝时期,范姓分布更为广泛。到宋代,范姓称盛在福建,人才济济。此后,范姓除在闽南一带发展繁衍外,又分布 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平等支派。从明末开始,闽(MIN)、粤(yue)范姓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迁到海外。宋代以前的范姓名人,大都出自现在的河南。例如:春秋末政治家范蠡。东汉学者范丹,清诏使范滂。东晋经学家范宁,南朝宋史学家范晔(yan ),顺阳人。齐、梁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范缜。唐代武则天时宰相范履冰。此外,十六国时涪(fu)陵丹兴(今天的四川黔江)人范长生,在李雄称帝成都时被尊为天地太师;北宋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画家范宽,南宋有福建农民起义首领范汝为,诗人范成大,荆湖都统范天顺;元代有文学家范椁(guo);明代有戏曲作家范文若;清代有太傅(fu)兼太子太师范文程,乾隆时围棋国手范西屏,太平天国将领范汝增,文学家范当世;近现代有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范文澜,新闻工作者范长江。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范姓居于第61位。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23: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排名: 62

由来: 是始于黄帝时期的姓。方姓,是“方雷氏之后”。方雷氏,相传为炎帝神农氏8世孙帝榆罔之长子,因协助黄帝讨伐蚩尤有功,被封在方山。最早被称作“方山”的是位于河南省中北部,西起洛阳龙门,东至密县东境,绵延于伊川、偃师、巩义、登封、荥阳、密县境内的嵩山。因方雷氏在上古黄帝时“以功封方山”,黄帝的基地主要在河南,所以,应该说方氏起源于河南嵩山一带。关于方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周宣王的大臣,姓姬。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姓氏,形成方氏的一支。因方叔食的居住的在河南洛阳,他的后代在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主要在洛阳发展繁衍,后来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因此,方氏以“河南”为堂名。自唐代的方(chu)至民国年间的方自苹,历38世、1100多年,方氏不仅在中原发展繁衍,而且多次南迁,相当广泛地分布在江南各省,有些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从清初开始,福建方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人到海外谋生。在中国历史上,方氏的名人有唐代有江南农民起义首领方清、诗人方干;宋代有浙江农民起义首领方腊、诗人方凤、词人方岳;元代有文学家方回、画家方从义;明代有学者方孝孺、四川农民起义首领方四;明清之际有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清代有散文家方苞、文学家方玉润,现代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中,方姓名列第56位。但是,当今的方姓仍不失为中国大姓之一,按人口排次序是第62位。

:

排名: 63

由来: 起源于春秋初期的卫国,属于以字为姓的一类。姬(ji)封的6世孙靖伯有个孙子,叫石蜡,在庄公时为卫国上卿,是个著名的贤臣。石蜡的孙子以祖父的字为姓,就是石姓。石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出自河南,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三字姓“温石兰”改为石姓。秦,汉以前,石姓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同时有部分人徙居江南。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各种原因,有张姓、冉(ran)姓、娄(lou)姓等改姓或冒姓为石姓,这无疑也为石姓增加了新的属员。十六国时期的族人石勒,于319年自称赵王,建立政权,史称后赵,在329年初消灭了前赵,取得了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建都襄(xiang)国(今天的河北邢台),331年称帝,建号建平。五代时期,有沙陀部人石敬瑭(tang),于936年勾结契丹贵族消灭了后唐,被契丹册封为帝,历时10年而亡。石姓著名人物,战国中期有天文学家石申,西晋时有以劫掠客商财产而成为巨富的石崇,北宋初有大将、卫国公石守信,文学家石延年,学者、文学家石介;元代有戏曲作家石君宝;明代有大将军石亨,荆襄农民起义首领石龙(即石和尚);太平天国著名将领石达开。近现代石姓名人较突出者有:石志仁,建国后任铁道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等职;石西民,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兼华东宣传部长、国家出版局局长等职。石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名列第63位。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23: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排名: 64

由来: 姚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约形成于公元前22世纪,如今在以人中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居于第64位。姚姓来源有二:最早的一支始于帝舜,是以地名为姓,出自今河南范县南、山东鄄(juan)城北:另一支是由田姓改过来的,形成于东汉时期,出自今江苏苏州、浙江德清。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姚句耳、姚般。这是见于史籍较早的姚姓人物。晋代以前,姚姓己有迁到今天的山西、广西四川省境者。十六国时,南安赤亭(今天的甘肃陇西西)人姚瓶弋,世为羌族首领,自称其祖先是帝腕的后代, 先后投靠前赵、后赵,又降东晋,为车骑大将军、大单于。384年,姚苌率羌人独立,称万年秦王,进据北地(统治今天陕西耀县东南),386年称帝,建都长安,国号大秦,史称后秦。417年为东晋刘裕消灭。这是历史上唯一的姚氏政权。唐初有史学家姚思谦本吴兴(今浙江)人,撰成《梁书》50卷、《陈书》30卷。陕州硖石(今天的河南三门峡南)人姚崇,历任武则天、睿(rui)宗、玄宗三朝宰相,是一位政绩卓著的贤相;还有潼川(今天的四川三台)人姚言,当元军陷常州时,他筹划组织民兵反攻,宋军收复州城后被任为知州,坚守半年,城破后不屈牺牲。明代有太子少师、《永乐大典》纂(zhuan)修官姚广孝,画家姚绶。清代有学者姚际恒、姚文范、姚莹,散文家姚鼐(nai),嘉庆年间湖北襄阳农民起义军首领姚之富。于此可见,姚姓是个名人辈出的姓氏。

:

排名: 65

由来: 在西周分封的诸候国中,有一个谭国。为子爵,在今天的山东章丘县西城子崖。公元前684年为齐桓公所灭,谭国国君逃到莒国(今天的山东莒县),子孙以国名为姓,就是谭姓。汉代巴南少数民族(今天的川东、鄂西南部|中也有谭姓。谭氏早期主要是在今天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从宋代开始,谭姓人物被载入史册者增多,分布地更广,主要聚在江南的一些地方。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人迁徙到东南亚、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历史上的谭姓名人,明代有兵部尚书,太子太保谭纶,在巡抚福建时,曾率继光共事齐名,呈称谭齐;还有文学家谭元春。近现代有较著名的谭人凤、近现代民主革命者;谭嗣同,近代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延岂,1927年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国民党革命党委员会副主席;谭震林,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谭锡畴现代地质学家;谭冠三、谭希林、谭甫仁,于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在当今按人中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谭姓居于第65位。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23: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排名: 66

由来: 古代蓼国在今天的河南县南40公里湖阳镇,即古蓼国,相传是黄帝子孙叔安的封国。亡国后的蓼国子孙,以国名为姓,就是廖姓。廖氏最早是在今天的河南南部的上蔡、平舆、汝南等县发展繁衍,因这一带西汉初属汝南郡,故廖氏族人皆称“先世居汝南”,并以汝南为堂号。从清初开始,闽、粤廖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还有一些人迁居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在中国历史上,廖姓人才济济,近现代较著名的廖姓人物有:廖平,近代经学家;廖仲恺,国民党左派,曾积极协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廖承志,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廖荣坤,曾任红二十八军军长等职;廖耀湘,任国民党政军辽西兵团怀念,被俘,1961年被特释,任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廖容标,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廖鲁言,农业部部长,党组书记。廖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66位。

:

排名: 67

由来: 邹姓来源有二:一支出自子姓,形成于春秋时期,是以封邑为姓;一支出自曹姓,形成于战国时期,是以国名为姓。据邹氏族谱及有关资料记载,邹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源地附近即今天山东省境内繁衍,至秦汉时期,有一支迁至范阳,后发展成为望族,故邹氏族人以“范阳”为堂号。西汉后,范阳邹氏逐渐南迁,至江南邹坊,繁衍甩为一大聚落。东晋古六国时,由于战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邹氏有一批人随之渡江,定居于今天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上些地方。唐初,有邹姓在福建安家落户。现在台湾的邹姓人及侨居新加坡等国的邹姓华侨,主要是从广东,其次是从福建迁去的。邹姓早期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时的邹忌和邹衍。邹忌曾以鼓琴说齐威王,被任为相国,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称成侯,他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修订法律,选得力大臣坚守四境,因之使齐的国力渐强。西汉有文学家邹阳,清代有科学家邹伯奇,精天文历算,所著《格术补》,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几何光家著作。近现代有民产革命烈士邹容,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邹韬(tao)奋,农学家邹秉文。于此可见,邹氏对中国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当今以人中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邹姓居于第67位。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23: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排名: 68

由来: 黄帝的子孙中有一支以他的号“有熊氏”为姓,形成中草药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熊姓。从上古时期开始,就有熊姓人物的活动。帝尧有一名大臣叫熊罴。夏代初期,曾夺取太康王位的后羿,有贤臣熊髯,先秦至淝代,熊氏主要不得在今湖北、湖南省境内发展繁衍。魏晋南北朝时期,熊氏部分人徙居今天的江西,还有迁至今天的山东省境内;此后直至元明时期,江西南昌熊氏和湖北江陵熊氏繁衍昌盛,人才辈出,在当地形成 望族,所以姓氏书都说熊氏“望出南昌、江陵”。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载,岳州(今湖南岳阳市)四大姓中有熊姓,豫章(今江西南昌)五大姓之首为熊姓。此外,熊氏在宋代还分布天今天的福建,江苏的一此地方。清代,广东、广西、云南等省也都有熊姓居民。后来有一部分融入苗、水、布依等民族中。闽、粤熊氏,有些人迁至海外,侨居到新加坡等国家。熊氏名人明代有通俗小说的编著者和刊行者熊大木,辽东经略熊迁弼,兵部尚书熊文灿。清代有列神论者,内阁学士熊伯龙。近现代较著名的有:熊希龄,1913年曾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熊十力,现代学者;熊克武,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熊成基,近休民主革命烈士;熊雄,19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任黄浦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熊庆来,数学家;熊佛西,戏剧教育家。熊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68位。

:

排名: 69

由来: 金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被排在第69位。其姓来源较多,最早的一支源于上古时的少昊,少昊是古代东夷族首领,他的子孙中有一支简化他的号“金天氏”而为姓氏,就是金氏。还有一支金氏出自西汉时的金日娣(日娣,音mi di ),是皇帝赐姓,据《前秦录》载,十六国前秦时,羌(qian)族首领有金氏,据《旧唐书》载,唐时新罗国王姓金,五代时十国之一吴越,开国之王叫钱lui (l因为与刘同音,为避钱lui之名讳,该国的刘姓人皆去刘字的卯头刀旁,改为金氏。唐朝贞观年间所定益州郡三姓之一有金氏,汾州河西郡(今山西临汾县地)四姓之一有金氏。宋明时期,南方的金氏除在今浙江、江苏一带发展外,还分布于今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北方的河南、河北、辽宁等省也都有金氏的聚点。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侨居于新加坡等国。金姓名人明末清初有文学批评家金圣吧,曾对《水浒》与《西厢》进行批改。清代有书画家金农,为“扬州八怪”之一;现代金姓较著名的人物有:新闻工作者,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建国后历任中国新闻社社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副市长等职;金如析,建国后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兼军事法院院长等信息平台资源开发和日常项目开发与策划甲职。于此可见,金姓英才辈出,代不乏人。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23: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排名: 70

由来: 古代戎族人的一支叫允姓之戎,迁到伊河流域的陆浑(故城在今河南嵩县东北),以陆浑为名,称为陆浑之戎,经营农业及畜牧业,其公族子孙以族命氏,就是陆氏。又据《魏书.官氏志》载,代北鲜卑族原有三字姓步六孤氏,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后,将其改为陆氏。陆氏在隋、唐时期分布于今天的河北、湖北、山西、江西的一睦地方,明、清埋藏有迁至广东、广西者,后有的又移居到新加坡等国家。陆氏对历史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曾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西汉初有政论家、辞赋家陆贾,其言论对汉初政治曾发生影响。三国时吴国有名将陆逊,还有天文学陆绩,吴县人,曾作《浑天图》。陆抗之子陆机、陆云,均为西晋文学家,进称“二陆”;陆机所作《文赋》为古代重要的文学论文。南朝宋有道士陆修静,所撰写《三洞经书目录》为最古的一部道藏书目。陆姓名人唐代有经学家,训诂学家陆德明,所撰《经典释文》是研究中国文字,音韵等的重要参考书;以嗜茶著名 ,被誉为“茶神”的陆羽,撰有《茶经》;宋代陆氏名人大都出自南宋,成就突出的是大诗人陆游,他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9000多首,内容极为丰富,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感情,页宁末年有个大臣陆叫秀夫,当元军攻破崖山时,他背负幼帝赵丙投海死。又据《魏书-官氏志》载,代北鲜卑族原有三安姓步六孤姓。北魏孝子文帝在494年迁都洛阳后,将其改作陆姓。近现代较有名的陆姓人物有:陆润庠,清末任弼德院院长,辛亥革命后当溥仪的师傅;陆荣廷,桂系军阀首领;陆皓东,近代民主革命者;陆徵祥,曾任袁世凯政府国务总理和外交总长;陆渊雷,中医,建国后曾任上海市中医学会主任委员等职;陆志韦,语言学家、心理学爱;陆更夫,1931年曾任中共两文省委书记。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陆姓居于第70

:

排名: 71

由来: 是出自商末地名的姓。上古时的太昊,相传就是伏羲氏。太昊有个大臣叫郝省氏,被封在太原的郝乡,以他的封地为姓氏,就是郝氏。除了商朝末期以地名为姓氏的郝氏以外,古代东北及西南的少数民族中也有郝氏。秦、汉时期,郝氏主要在今陕西、山西、河北省境内发展繁衍。隋,唐至宋、元时期,郝氏除在以上的几个地区发展外,还分布在今天的山东、四川,江苏,浙江、河南等省。隋末有农民起义的首领郝孝德。唐代有高宗朝的宰相郝处俊;宋代有画家郝澄,郝士安、郝锐。元代有郝经,著有《续后汉书》等;明,清时期,郝氏在南方的分布更加广泛,湖南,福建等省都有载入史册的郝姓人物;同时,东北的辽宁等省也有郝氏的聚居点。明末有学者郝锦是安徽六安人;清代郝姓著名人物是经学家、训诂学家郝懿(yi)行,他长于名物训诂考据之学。现在,郝姓是中国第71大姓;新加坡等国有郝姓华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

0730-230 9876

工作时间 全天 8:00-17:30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Copyright © 2016-2017 WWW.XYP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4 @技术支持:NS TECH 粤ICP备16098181号-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