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是有点意外和惊奇的,在看了您的回复后,甚至更带着一丝惶惑和难安。不是为了别的,就因您是一位从事新闻的工作者,所以我才有话再说。对于您的回复,我也觉得有话必须说。
之前在下所作《悲惨!难道我们竟变成了汩罗人!》一文,是在拜读了您的作品后,心有所触而写的。过去,成就今天;面对今天,我们是应该去追斥过去?还是吸取过去的不足来搏拼今天呢?明天,难道我们还要拿起“过去的今天”来悲叹明天吗?
吸取的是思想,搏拼的是行动;思想指导行动,所以国家才会有解放思想的再次提倡。为什么还要再次?不言而喻,就为了明天我们不再悲叹!
这就是我写此文的目的。然而先生回复,更象是菜地锄草,却显然又不是为菜而草,更是菜草不分,让人难知所事。请看您的开篇一语——
作为一个湘阴人,在“湘阴”和“湘阴人”这个称呼能不能保留的问题面前。我不想争论那些什么是湘阴的领导还是湘阴的百姓,在一些关乎于全体湘阴人的事情面前,我不认为说话者的身份能够代表说话内容的对错。
您“不想”“争”论,是因为“说话者”的“身分”不代表“说话内容”的对错!从您的话说中,更从那些引着的词语中,透着的是您的一丝无奈,更透露着您的几许高傲和蔑视。所以您的回复不仅漫无边际,不着主题,而且拈次拔重、欲盖弥彰,更是插“草”以“菜”。
“身份”能够代表“对错”?这不可笑?可笑之余,岂不又是“悲惨”?
我知道,区区在下只是一介普通百姓,于文所言所语代表的只是自己一人而已。哈哈,何来有“湘阴”和“湘阴人”这个称呼能不能保留的问题?我实在不明白,先生要把读者带向何方?是否欲把区区在下放在众矢之下?更值得人深慰的是,在下于文中明确写的是代表区区在下一人,而先生却硬生生无的放矢。如此,我想问先生为何您的标题要用“我们”呢?
至于您往下的行文,已是有些混乱无章了。
您用个体人类存在的意义,来说明人类存在并不全是为了“吃饭穿衣睡觉玩乐”。因为“每个人对自己的名称那么重视,每个人对自己的后代充满希望”来说明个体人类存在的意义就是:存在感!如果个体人类只是为了您所说的“存在感”而生存,我想这也未免太渺小人类对生存价值的追求了!
人的追求并不是永远不变的,他会因人而异,他会拾级而上,他会因境而移,他会因阔而广。
立足自我,实现自我,满足自我。我想这才是人生存的最大内涵了!至于那内涵是什么,那就是由人的思想来决定了!
“杯里还有半杯水”和“杯里只剩下半杯水”,说明的是一个问题,表露的却是不同的心态。为什么“存在感”要靠外界来肯定?为什么“存在感” 不能用事实来证明?如果遇到一群别有用心的人,他们的肯定,是否也是一种“存在感”的肯定呢?
事实胜于雄辩!
至于你所说的抹杀,在下深觉是言过其实的了。你的例证不好意思,我查不到,所以不敢妄加评论。在此我引用了关于湘阴地名的由来以供说注。
南湘阴历史源远流长。据近年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i 即有先民在此开拓。至夏代,为三苗部落所居。周代,成王分封诸侯,湘阴地属楚国。文王徙罗子国遗民至湘水之南,县境为罗子国地。秦始皇废封、行郡县,改罗子国为罗县,隶长沙郡。西汉高祖刘邦徙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吴改长沙为国,东汉建武七年复长沙郡。或国或郡,罗国均其属地。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徇定荆州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罗县属刘。刘备、孙权以湘水为界分治荆州后,罗县归孙,仍隶长沙郡。至晋代隶属未变。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湘州刺史王僧虔为安置巴峡流民,上表割罗县、益阳、湘西三县部分地置一新县,名湘阴。 感谢您阅读深圳旅行社深圳康辉旅行社编辑的 岳阳市湘阴县名的由来
只是想说,能抹杀掉的东西,是有原因的。为什么有的东西能万古传承呢?
先生觉得存在感,就是对名的肯定,而非对事?如此恐怕有些沽名钓誉了吧!
公平和不公平,和平与战争,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其一,怎么会有其二?先生拿这个来说明什么呢?就为了说明,没有能力的人就不能当领导?就是为了说明,我们做牛太久,不想再做了?这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了,不是吗?
能当领导的人,一定是有原因的,这原因只会因人而异,而不会随社会制度不同而不同。为什么,这就是我们要思考的!蒙蔽只能是一时的,纸怎么可能包住火?不想做和不愿做,并不能证明你就不是了!而是要摆出事实来证明的。
……
由于时间关系,暂到此为止。纵观先生所语,可见先生思乱、心浮、气杂、神惑,故才有此先生一文。望先生慎思以待,勾通是桥,交流则是梁,所以人才会越过那些凶险到达我们想去的地方。
“解放思想”,为什么国家还要再一次的倡导?让我们一起思考吧!
此!
露骨的尊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