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猜你喜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阿牧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4: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城市群发展战略目标

第一节 战略定位

长株潭城市群的战略定位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省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区,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群。

第二节 战略重点

长株潭城市群总体发展战略为: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科学跨越。战略重点是:

———坚持核心带动,促进跨越发展。加强城市群核心区的规划建设,作为建设“两型”社会的基础平台、区域发展重点和一体化建设的空间载体,大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的实施,实现优势地区率先发展,带动长株潭城市群和全省跨越式发展。

———加快产业“两型化”,推进新型工业化。发挥科技创新的先导示范作用,依靠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信息化,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基础工业,发展现代农业。

———强化生态格局和湘江治理,塑造高品质生态环境。以 “南治水为主、北治气为主”为原则,突出湘江综合治理。以 “强化生态特色,彰显湖湘魅力”为原则,合理利用三市结合部的空间开放式绿心、湘江生态带等生态区域,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布局合理、生态良好、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

———发展社会事业,推动城乡和谐。促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构建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改善乡村地区生活环境,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集约发展,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利用。构建城镇紧凑发展的空间结构,推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快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

———建设综合交通体系,提高城乡运行效率。以一体化交通网络和公共交通体系建设为重点,将城市交通体系向乡村地区延伸,协调城乡空间资源开发。

———提升存量空间、创新增量空间,推进空间高效利用。整合现有工业园区,建立产业退出机制,淘汰“两高”、“五小”企业。加快旧城和城中村改造,整合乡村居民点。探索土地、能源、水资源节约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模式,形成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新型城乡空间形态。

第三节 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到2010年,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共建共享的综合基础设施框架体系初步形成,以湘江为重点的流域综合治理和保护模式基本建立,以清水塘、竹埠港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发展初见成效,长株潭与周边岳阳、衡阳、常德、益阳、娄底等市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人均GDP超过3.8万元,总人口达到1450万人,城市化水平高于60%。

中期目标。到2015年,试验区建设纵深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优化等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初步形成。人均GDP达到6.7万元,总人口1600万人,城市化水平高于7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07年降低35%,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93%以上,饮用水源达标率为98%、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减。

远期目标。到2020年,“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主要任务基本完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模式基本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地区人均GDP达到11万元,三市总人口1800万人,城市化水平80%以上。

专栏2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指标

序号

指    标

2007年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性质

1

人均GDP(万元/人)

2.56

3.8

6

11

预期性

2

高新技术产业增

加值占GDP比重

(%)

 

13.6

 

 

18

 

 

26

 

 

35

 

 

预期性

 

3

常住人口规模

 (万人)

1350

1450

1600

1800

预期性

4

城市化率(%)

53.4

>60

>70

>80

预期性

 

5

 

万元GDP能耗降

低(在2007年基

础上降低%)

———

 

17

 

 

35

 

 

47

 

 

约束性

 

6

单位面积产出

 (亿元/k m2)

1

1.25

1.67

2

预期性

7

单位GDP取水量

 (m3/万元)

215

200

150

100

约束性

8

区域森林覆盖率

 (%)

55.2

55.4

55.7

56.O

约束性

9

人均城市公共绿

地(m2/人)

8.4

10.O

12

>12

约束性

10

主要污染物排放

强度

__

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

约束性

 

第三章 城市群核心区发展战略和空间规划

第一节 核心区空间范围

空间范围涵盖长沙、株洲、湘潭市区,望城县全境,浏阳市、醴陵市、韶山市、湘乡市、宁乡县、长沙县、株洲县、湘潭县、赫山区、云溪区、湘阴县、汨罗市、屈原管理区的一部分,总面积8448.18平方公里。

专栏3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面积一览表

地    区

面积(km2)

地    区

面积(km2)

长沙市区

947.27

湘潭县

1052.70

株洲市区

535.39

湘乡市

336.20

湘潭市区

279.74

韶山市

127.80

长沙县

1218.8

赫山区

228.50

望城县

970.36

湘阴县

378.64

浏阳市

427.10

汨罗市

204.O0

宁乡县

317.31

云溪区

23.68

株洲县

602.70

屈原管理区

72.19

醴陵市

725.80

 

 

合  计:8448.18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27 20:30:0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4: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核心区空间发展战略fficeffice" />

一、东优西进,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优化湘江以东的长沙、株洲、湘潭城区,依托机场、高铁等开放性基础设施,重点布局现代服务业,依托现有制造业基础,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在湘江西岸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构筑长株潭城市群科技创新中心。

二、提北强南,促进区域整体发展。综合提升北部长沙的综合性区域职能:建设全国领先的新兴产业园区、科技创新园区和服务区域的中央商务区,发展空港-高铁新区,与岳阳临港经济和循环经济联动发展。增强南部株洲、湘潭的经济地位和专业性区域职能:推动株洲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工业型城市职能,建设面向全国的综合物流中心;增强湘潭面向城乡腹地的经济社会服务职能,建设面向湖南城乡腹地的综合服务中心。

三、连城带乡,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强城际道路连接,促进相向发展。加强长沙与株洲、长沙与湘潭间的南北干道,整合提升株洲与湘潭的东西连接道路,打通连接三市的内环路,增加连接三市的外环路。城市道路向乡村延伸,改善小城镇的通外道路,加强城乡经济联系,促进城乡互动发展。

四、治江保绿,提高生态安全保障。治理湘江流域污染,突出株洲清水塘、湘潭下摄司和竹埠港地区的污染治理和产业提升;加强岳麓山、昭山、法华山、金霞山等滨江区的山水景观建设,打造风光秀美的湘江风光带;保护好生态环境,建设维护绕城生态带、生态廊道、绿楔、绿心、公共绿地等生态系统,防止土地空间过度开发、城镇空间过度连绵,提高生态安全保障。

第三节  核心区发展规模

一、人口规模

2010年总人口1000-1050万人,城镇人口750万人;2015年总人口1100-1150万人,城镇人口880万人左右;2020年总人口1200-1300万人,城镇人口1020万人左右;2030年总人口1600万人以上,城镇人口1400万人以上。
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2010年城镇用地规模达到760km2左右;
2015年城镇用地规模达到880km2左右;
2020年城镇用地规模达到1000km2左右;
2030年城镇用地规模达到1350km2左右。

第四节  核心区空间功能分区

立足集约发展,合理划分禁止开发地区、限制开发地区、优化开发地区、重点开发地区四类功能区。

一、禁止开发地区。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重点公益林区、坡度25度以上的高丘山地、著名风景区、泄洪区、滞洪区、重要湿地、相对集中连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等。主要分布在核心区西部、北部山地丘陵集中区、湘江及其主要支流水体、绿心地区高丘山地等。作为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国土空间,加强强制性保护,禁止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建设。

二、限制开发地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的各类宜农土地、坡度在15~25度之间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地区等。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关系城市群整体生态安全格局,分布在城市群组团之间,呈斑块状分布的区域。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优先保护自然生态,适量发展休闲旅游,逐步治理或恢复已破坏的山体植被、水系。

三、重点开发地区。包括长沙黄花、黄兴、榔梨、含浦、坪塘、雷锋、白箬、夏铎铺地区,株洲市的天元、云龙、白井、南洲、黄泥坳地区,湘潭河东、易俗河、九华、楠竹山地区,益阳沧水铺,岳阳界头铺等。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成为支撑全省经济发展、人口集聚的重要空间载体和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增量空间。

四、优化开发地区。包括三市建成区及湘潭、望城、株洲、长沙县城现状建成区。国土开发密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始减弱,调整、置换城市产业职能,对现有过度集中的功能进行疏导,加快老城区的旧城改造。

在实际建设中,按照符合功能定位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原则,通过土地投资强度分级分类控制等手段进行空间管治,科学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第五节  核心区生态系统

一、建设目标。突出生态特色,综合运用区域生态补偿等机制,着力构筑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生态型城镇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生态型城市群。

二、系统结构。以山脉、水系为骨架,以山、林、江、田、湖等为要素,综合自然、历史、人文等的空间分布,构建“一心、一带、多廊道、多斑块”的网状生态结构,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复合型区域生态网络。有效保护并合理利用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相向地带,发挥城市群“绿心”的功能。治理和建设湘江及其沿岸,构建生态良性循环、景观环境优美的湘江生态带。利用湘江支流、区内山体和丘陵,串联城镇绿化隔离带、农田等,形成网络状生态廊道。加上主要交通干道和铁路两侧的绿化带建设及山水廊道的构筑,促进生态“斑块”间、 “斑块”与 “种源”间的生态联系,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三、生态建设

1、规划建设大昭山、法华山、岳麓山等森林公园、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40处,其中新建34处,扩建2处、续建4处,总面积24622公顷,林地面积15194公顷;新建谷山自然保护区、团头湖湿地白鹭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11处,总面积24721公顷,林地面积13094公顷。

2、江河风光带建设。沿核心区内湘江干流、主要支流浏阳河、捞刀河、靳江河、沩水、渌江、涓水、涟水防洪堤,建设沿江生态绿地。

3、湿地保护与恢复。湘江干流及其一级支流警戒水位200米以内地区目前尚未开发的江段,主要湖泊、水库、重要山塘警戒水位200米以内地区,以及江中的大中型岛、滩、洲(包括湘江干流8个永久性生态保护洲岛:傅家洲、龙洲、洪家洲、蔡家洲、冯家洲、鱼尾洲、鹅洲、甄皮洲等)。

4、主要交通干道两侧建设绿化隔离带,并参照国家道路建设相关规范和要求合理确定绿化隔离带宽度。

专栏4  生态建设工程
长株潭绿心创新功能建设和生态“客厅”建设工程,生态林业圈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株洲一江四港等城市生态走廊工程,清水塘、竹埠港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东台山、云阳、法华山、褒忠山、金霞山)建设,浏阳河百里花木示范走廊,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虎形山凤形山体育休闲公园,仰天湖生态公园、水府庙水库建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27 20:31:1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4: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节  核心区空间发展结构fficeffice" />

注重集约化、生态型和开放式开发,形成“一心双轴双带”的空间结构。

一心,即三市结合部的绿心地区,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窗口。充分利用绿心地区的良好生态,在保护好生态基底、发挥生态屏障功能的前提下,创新城乡建设模式,科学提升绿心价值,构筑面向区域的高附加值公共服务平台,将绿心地区从三市“边缘”地带,建设成为城市群的重要功能区、联结三市的功能纽带。

双轴,包括长株东线重点发展轴、长潭沿湘江重点提升轴,是城市和产业一体化建设的综合廊道。前者连接长沙东部新城和株洲市区及长沙县和株洲县等外围片区,依托空港、高铁和高速公路等对外交通设施,重点发展中央商务、先进制造业、空港物流等高端产业。后者连接长沙和湘潭两市区及北部的霞凝港、湘阴县城、汨罗市和南部的湘潭县城等外围片区,依托沿湘江分布的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产业区,建设具有生态绿谷、景观项链和经济走廊三大功能的纵向主发展轴。

双带,包括北部东西综合发展带、南部东西优化发展带,是城镇和产业聚集发展的复合走廊。前者连接长沙市区和空港-高铁新城及益阳沧水铺镇和浏阳市等,综合发展先进制造、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等产业,成为长株潭向湘西北辐射、拓展发展腹地的重要轴线。后者连接株洲和湘潭及其周边城镇,向东延至醴陵,向西延至湘乡,加强基础产业优化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成为长株潭向湘中辐射的重要轴线,使长株潭未来发展有更大范围的协作区域。

第七节  核心区城市职能结构

一、区域性职能中心
先进制造业中心。包括以星沙先进制造业园区、黄花临空产业园为主体的长沙东岸先进制造业中心,以株洲高新区、田心、金山、航空产业园为主体的株洲南部先进制造业中心,湘潭九华工业园、台湾工业园为主的湘潭西部先进制造业中心。

科技文化中心。以长沙国家软件基地、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金鹰文化产业园、隆平论坛高新农业园为主体的文化创意、科技研发中心。

物流中心。以长沙金霞物流园、株洲市石峰物流园、株洲铁路枢纽站和湘潭九华物流园为中心,以霞凝、清水塘、九华、荷塘地区为主体,发展物流、产品加工、生产服务等多项功能。

技术创新中心。以长沙岳麓山大学城、麓谷高新技术开发区、株洲高新区、湘潭大学城和湘潭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中心,以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和民用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研发应用为主导功能。

二、地方性职能中心
生产性服务中心。以长沙东岸长株潭CBD为中心,包含主城区的商务、金融、信息等多项功能。
生活性服务中心。以长沙东岸为中心,包含商贸、娱乐休闲等多项功能。

生态休闲中心。以绿心、九华滨江地区和昭山地区为基础,包含郊野休闲、主题游乐、休养度假等功能。

度假休闲中心。以株洲空灵岸、大京风景区为基础,包含度假休闲、观光、娱乐等功能。
城乡统筹服务中心。以株洲市荷塘区、南洲、白关、石亭和湘潭市雨湖区及以西地区为中心,包含面向农业地区的技术与信息服务、大型农副产品加工与集散等多项功能。

第八节  核心区创新发展区域

一、创新发展绿心。探索生态资本利用的新方式,把绿心地区作为长株潭“空间整合关键、功能提升依托、三市联系纽带”,引导低消耗、高产出、无污染及对交通、环境高度敏感的高端产业进入,建设精品型高端服务区,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园艺博览、休闲度假、商务娱乐等城市功能,适度发展文化创意、高新技术研发、企业孵化与创业服务等产业功能,成为利用生态资本的示范窗口。

二、创新发展长沙河西。在科技创新要素与丘岗自然地形的耦合中,探索产业和空间的新形态。有效利用丘陵地形自然景观,科技研发、生态居住、城乡服务等各类建设用地呈“岛块”状分布于山岭、田园之间,形成功能完善、环境良好、城乡相融的“第三空间”形态。

三、创新发展长株潭东部。在高铁枢纽与机场空港的叠加作用下,探索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集约发展的新模式。依托空港、高铁等重要区域交通设施,提倡基于公共交通优先的紧凑城市发展模式,进行土地高强度开发。依托清水塘地区工业基础和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加速污染土地治理,依法变更土地地类,形成循环经济网络,促进清水塘治理和云龙新区开发联动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为主导,建设东部先进制造业产业带,大力发展金融、商务、商贸、物流等产业,承担大区域生产性服务职能。

四、创新发展湘潭西部。在城市与乡村两种经济形态的交接部,积极探索城市化的新途径。以农产品加工和贸易物流为主导,高科技农业、休闲农业、农产品商贸加工等相结合,提高农业盈利水平,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通过城乡联动带动城市化。在主城区及其周边产业区形成就业集中点,依托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体系,使农村中心社区、镇与城市就业点联系便捷,形成“居住在乡村,工作在城市”的新型空间组织模式。

第九节  湘江整治与提升转型

一、建立城市群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着力推动清水塘、下摄司和竹埠港等地区转型。依托汨罗、清水塘等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推进产业、园区的循环化改造。关停污染企业,盘活城市存量建设用地,加强对受污染农用地的综合整治。发展新型工业,促进产业升级和能源结构优化。加强技术创新,解决制约环境治理的关键技术难题。

二、改造长沙新河三角洲、南湖、滨江新城、株洲河东、湘潭万楼等片区,提升沿江城市品质。实行“退二进三”,增强服务功能。保护和利用人文景点和历史街区风貌,重塑城市个性。改造城中村和棚户区,加强市容市貌和环境整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广节能环保建筑,营造宜居家园。

三、建设长沙综合枢纽工程,提升水运能力和湘江水环境质量。推进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强化湘江航道开发和航运码头建设,提升航运能力,使衡阳以下航道提高到三级及以上标准。将涟水等支流纳入湘江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控制沿江地区项目准入和开发强度为重点,加强水系、水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和流域生态修复,不断改善湘江水环境。

四、建设月亮岛-鹅羊山、岳麓山-桔子洲、九华-昭山、金霞山-法华山、空洲岛-空灵岸五个生态景观区,丰富湘江生态景观。强化湘江两岸自然地理空间的生态功能,丰富湘江两岸生态景观内容,建设湘江沿江防洪景观道路,形成集“生态、文化、居住、景观”于一体的湘江生态经济带。

专栏5  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项目
湘江生态旅游走廊和沿江防洪景观道路工程(含洲岛景区建设);城市和郊野整体防洪堤建设工程;湘江沿岸生态镇建设;湘江综合治理工程(包含水源保护地和取水口工程建设、达标排放的排污口统一规划设置);浏阳河治理及生态景观建设工程;渌水、松雅湖、涟水、涓水、"水、韶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湘江沿线联运航运码头和航道建设工程(包括漕溪港樟树、铜塘湾、凿石、湘潭港和霞凝港三期等);循环经济示范园(清水塘、吴家巷、下摄司、竹埠港、鹤岭、花亭、坪塘、铜官、宁乡、沧水铺、汨罗等);生态景观区提质改造。第十节 核心区城乡功能布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27 20:32:45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

0730-230 9876

工作时间 全天 8:00-17:30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Copyright © 2016-2017 WWW.XYP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4 @技术支持:NS TECH 粤ICP备16098181号-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