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猜你喜欢
楼主: 微微安

微微安 唐诗三百首 收集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0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贫女》
作者: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解】
1、蓬门:茅屋的门,指贫女之家。
2、绮罗香:指富贵人家妇女的服饰。
3、共怜句:意谓共惜时世艰难而妆饰从俭。作者的时代也已至晚唐。按:白居易
《新乐府》有《时世妆》,诗中所描写的实非俭妆,恰恰是另一种形式的“浓
妆”,所谓“时世妆”,即最时髦的打扮之意。故未取。
4、苦恨:甚恨。
5、压金线:按捺针线,指刺绣。

【韵译】
贫苦家庭出身,从未见识绫罗软香;
也想托媒说亲,就为贫穷暗自悲伤。
谁能欣赏风流高雅,格调不同凡响;
世人都爱追求时髦,盛行异服奇装。
敢在人前夸口,我有善绣巧手一双;
却不涂脂画眉,与人争艳取胜斗强。
最恨年复一年,拈针引线辛勤刺绣,
专门为了他人,时时赶制陪嫁衣裳。

【评析】
这虽然是一首咏叹贫女的身世,但也寄托了贫士怀才不遇之感伤。因为语意双
关,含蕴丰富,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形象鲜明,诗情哀怨。主人公虽然“十指”“针
巧”,可是“拟托良媒”,也无人赏识,只得“年年”“苦恨”。“为他人作嫁衣
裳”,高度概括了终年劳心劳形的寒士,却不为世用,久屈下僚的愤懑不平的心情。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0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言乐府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作者:沈全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浪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解】
1、卢家句: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
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此句
用其意。郁金:郁金香,可浸酒涂壁,百合科,旧谓出大秦国,即今小亚细亚。
2、辽阳:指今辽宁辽阳市附近地区,为东北边防要地。
3、白狼河:白狼水,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两《唐书》《奚传》说奚国国境南接
白狼河,即此。
4、丹凤城:一说因秦穆公女吹箫,凤降其城,故名,后便为京城之别称。按:恐即
凤阙之意。汉建章宫有凤阙,后世也借指帝城,唐代民居多在城南。

【韵译】
卢家少妇,深居郁金香涂抹的闺房;
一对海燕,双栖在玳瑁装饰的屋梁。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
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他去白浪河北,而今音讯全部隔断;
她在京师城南思虑,更觉秋夜漫长。
有谁能了解她,独自怀思不得相见;
偏偏明月透过纱窗,照着黄色帷帐!

【评析】
这首诗是用乐府题目来写思妇愁怨的七律诗,故蘅塘退士把它编入卷六七言律
诗,而不编入卷四七言乐府。诗先写夫妇双栖于京都,犹如海燕双栖玳瑁之梁。然后
写到阔别十载,少妇思夫之苦。一扬一抑,其意自现。在手法上诗人借镌刻环境,渲
染气氛,以烘托人物心情,达到了增强抒情色彩的效果。如以“海燕双栖”,烘托少
妇独处;以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十年远戍”、“音书断”之思愁;以“月照
流黄”烘托“含愁独不见”的愁绪。语言构思新巧,读来清新无限。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0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言绝句

 

《鹿柴》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解】
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返影: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景象。

【韵译】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
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评析】
这是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
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
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
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0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竹里馆》
作者: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解】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长啸:长声呼啸。

【韵译】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
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评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
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
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
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
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
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0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送别》
作者: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解】
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韵译】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
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评析】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
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
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
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0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相思》
作者: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注解】
1、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
色。
2、采撷:采摘。

【韵译】
晶莹闪亮的红豆,产于岭南;
春天来了,该长得叶茂枝繁。
愿你多多采摘它,嵌饰佩带;
这玩艺儿,最能把情思包涵!

【评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起
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
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
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
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0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杂诗》
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解】
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韵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
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
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评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
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
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
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0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送崔九》
作者: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注解】
1、武陵人:指陶潜《桃花源记》的武陵渔人。

【韵译】
你若要归山无论深浅都要去看看;
山峦沟壑清净秀美要尽情地赏玩。
千万别学陶渊明笔下那个武陵人,
只在桃花源游了几天就匆匆出山。

【评析】
这是一首劝勉诗,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两意,入山复
出,不甘久隐。语言虽浅白,含意却颇为深远。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0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终南望余雪》
作者: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注解】
1、终南:山名,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面。
2、林表:林梢。
3、霁色:雨后的阳光。

【韵译】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
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
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评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
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
朗,朴实俏丽。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01: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宿建德江》
作者: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解】
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
2、移舟:靠岸。
3、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韵译】
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
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
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
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评析】
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
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
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
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

0730-230 9876

工作时间 全天 8:00-17:30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Copyright © 2016-2017 WWW.XYP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4 @技术支持:NS TECH 粤ICP备16098181号-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