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3732|回复: 3

多省市推大项目基建投资再热 总额接近八万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4 15: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多省市推大项目基建投资再热 总额接近八万亿


  来源:东方网  时间:2012年05月23日   作者:胡健 阅读:163  [提要]4月份,全国投资和工业增加值等同比增速急剧放缓。拉动经济增长,仍需加大投资,但目前制造业投资热情不高,房地产新开工投资也在下滑,基建投资便成为“顶梁柱”。记者获悉,包括江苏,全国多个省份正在密集关注本省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并集中批复一批大项目。
  “要全力以赴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抓开工、抓在建、抓储备,做到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形成重大项目建设循序渐进和滚动发展的良性机制。”这是江苏省常务副省长李云峰5月19日在江苏省重大项目推进座谈会上的讲话。
  4月份,全国投资和工业增加值等同比增速急剧放缓。拉动经济增长,仍需加大投资,但目前制造业投资热情不高,房地产新开工投资也在下滑,基建投资便成为“顶梁柱”。
  昨日(5月22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包括江苏,全国多个省份正在密集关注本省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并集中批复一批大项目。
  重大项目备受地方关注
  江苏省重大项目推进座谈会上的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200个省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240亿元,占年度计划的28%;62个计划今年新开工项目已开工25个,开工率40%以上,开工个数和开工率都为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中西部地区重大项目投资进度则更快。以湖南为例,该省前4个月在建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239个,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24540.19亿元,增长24.3%;其中新开工项目规模3589.84亿元,增长47.2%。
  各地投资项目的审批进度也有加快之势。湖北省发改委网站仅在5月21日和22日两天,就同意了8个项目的建设,其中不乏亿元大项目。山西省则将2012年确定为 “项目落地年”,对于已签约项目,在相关规定文件、资料齐备的情况下,原则上在不超过7个工作日内予以审批。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防止经济过快下滑,出口和消费刺激的见效相对较慢,投资的效果更明显,但要谨防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毕竟现在是“稳增长”而不是“保增长”。
  二季度基建投资加码
  温家宝总理近日在武汉调研时表示,推进“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按期实施,尽快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项目。
  事实上,不仅地方政府在反复强调抓住“黄金工期”,国家层面也有放松信号,二季度基础设施建设已有加码之势。4月,国家发改委项目通过批准数量328个,远高于去年同期的173个,农田水利、道路建设、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和创新等领域较多。
  有机构分析说,今年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将达7.89万亿元,同比增速由2011年的2.8%大幅增至19%。如此大规模的投资,资金来源是难题。
  在多省近期批复建设的项目中,资本金占总投资数额的比例一般不超30%,多数要依靠银行贷款解决。例如,湖北省刚批复的协合风电荆门子陵铺风电场工程项目,总投资逾4.5亿元,资本金仅占20.4%。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我国的一些工程项目已经铺开,但由于资金问题,开工率低,进度趋缓。因此,加大信贷投资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就在于对重点工程项目加大信贷支持。
  温家宝总理在调研时也指出,要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切实做到有保有压,加大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信贷投放,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银行本身就肩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避免经济泡沫化的任务。”庄健说,前4个月信贷需求不旺,证明实体经济有所萎缩,应适当加大流动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相关新闻:
  铁道部获银行意向授信规模超2万亿 将新增开工
  据新华社电 17日,铁道部招标发行2012年第一期短融券,募资金额200亿元。债券募集说明书中显示,截至去年年末,铁道部获得的银行意向授信规模超过2万亿元。
  完成联调联试工作的(武)汉宜(昌)铁路16日起开始运行试验,这意味着我国“四纵四横”铁路网中的首条横线沪汉蓉快速铁路有望在年内全线贯通。
  沪汉蓉快速铁路有望在年内全线贯通的消息,对陷入低谷的铁路建设无疑是个好消息。铁道部的统计显示,今年前4个月,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和基本建设投资分别为896亿元和717亿元,同比分别下降48%和54%。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铁路投资很快将摆脱低迷,再次迎来加速。
  17日,铁道部招标发行2012年第一期短融券,募资金额200亿元。与此同时,铁道部还在债券募集说明书中表示,截至去年年末,铁道部获得的银行意向授信规模超过2万亿元。随着银行陆续放款,铁路的开工将逐渐增加。
  “今年铁路落实4000亿元的基建投资不成问题。”铁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说。中投证券研究员黄君杰则认为,今年前4月铁路投资同比减少的数额,已基本“完成”了今年全年的计划减少额。这意味着,后8个月的铁路投资额将恢复常态,平稳增长。(来源:新京报)
    世行:中国经济刺激应更少依赖基建与银行信贷
  世界银行5月23日发布《东亚经济半年报》,报告将2012年中国经济GDP的增长预期从8.4%调低至8.2%。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斐斐 世界银行5月23日发布《东亚经济半年报》,报告将2012年中国经济GDP的增长预期从8.4%调低至8.2%, 并称中国的经济刺激政策应更加侧重减少税收与增加社会保障支出,而非依赖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信贷刺激。
  “中国的政策应该更加考虑长期的效果与目标,与之前的经济刺激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应该更少依赖银行信贷,地方政府贷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报告称。
  在货币政策方面,报告建设应该先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支持经济增长,而将降低利率作为应对可能更糟糕经济环境的后备政策。
  报告预测,2012年,东亚地区的整体增长率将会进一步下降至7.6%,而中国的经济发展减速拉低了区域总量,并将会对其他大过商品出口国产生负面影响。
  “在经历了2011年的出口高潮之后,如果中国经济放缓的速度超过预期,有可能引发大宗商品价格的意外下跌,大宗商品出口国很容易受到影响。东亚地区需要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寻找新的增长源。”报告称。
  世界银行东亚地区首席经济学家郝福满说:“大多数东亚经济体都有准备应付再度出现波动的局面。实践证明内需具有抗冲击力。许多国家拥有经常账户盈余和高额外汇储备。银行系统从总体看资金状况良好。不过,来自欧洲的风险有可能通过贸易和金融联系对东亚地区产生影响。” 欧盟与美国、日本一起占东亚地区出口量的40%以上,欧洲的银行为东亚提供三分之一的贸易和项目融资。
  鉴于外需可能会持续疲弱,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减少对出口的依赖,转而更多地依靠内需来维持高增长。许多国家已经在朝这个方向迈进,但再平衡还存在进一步推进的空间。
  报告称,从中期看,投资将会通过高附加值活动和推动创新来提高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虽然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整个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有了很大提高,但仍然还有进一步提高的巨大空间。
  报告建议说,支持各国间劳动力流动的政策也须加以改善。改善区域移民政策可以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收益,使劳动年龄人口萎缩的国家得以满足劳动力需求。(来源:经济观察网)
  吴敬琏:再砸四万亿现在不行 政府要耐住寂寞
  摘要:吴敬琏认为,目前出口导向政策正面的作用在消退,而负面的作用在积累,持续60年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他表示,最近这一年多来,政府加强了自己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取得了一些效果。可是效率太低,成本太高。企业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不是主体,要耐得住寂寞。
  吴敬琏: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为什么要定位创新,如何才能实现创新,没有什么尖端的,讲点ABC。
  首先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定位创新,我们企业为什么要一心一意的创新,它核心的问题就是我们已经持续连续60年,原来增长的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现在我们面临的各种微观的经济问题和宏观经济问题,它的症结、它的根源都在于我们这60年来所用的增长模式,它带给我们一大堆的问题已经积累起来,使我们要往前走一步都很困难。经济增长模式,最早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那时候叫“增长方式”,后来又叫做“经济发展方式”,在学术上把它叫做“增长模式”。这个增长方式也好,增长模式也好,经济发展方式也好,它的核心内容就是依靠投资来驱动增长,来支持增长。我们在建国初期从苏联引进了这么一种增长模式,它支持了中国的工业化,可是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东西。我们大致上在60年代开始就想实现这种模式的转变,但是一直没有能成功。改革开放以后,在1981年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面讲到了我们今后的经济发展方针,它的核心就是要转变依靠投资来实现的增长,要转到一个依靠效率提高的轨道上去。但是因为体制上的原因,这个转变非常的缓慢。
  那么到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用了另外一个办法来弥补它的缺陷,这个办法就是用出口的需求来弥补由于这种增长模式所造成的内需不足、消费需求不足。这样一种办法在一段时间里面取得了效果,特别是在1994年的外汇改革以后,用出口导向政策弥补由投资来拉动增长和造成的需求不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到了本世纪的初期,这个起弥补作用的出口导向政策所造成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其实它正面的作用在消退,而负面的作用在积累,于是在近年来这个问题就变得越来越突出了,不管从微观经济方面,还是在宏观经济方面,所积累的问题就变成了我们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强大的阻力,比如资源的耗尽,生态环境的破坏,一直到投资率不断的上升,不仅是我们国家空前,而且世界上没有这么高投资率的,反过来说是投资率不断下降,内需不足。
  而我们用来矫正这种问题或者弥补这种缺陷的出口导向政策,一方面它的效益在衰退,另一方面它的负面影响变得越来越严重了。它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因为我们出口导向用出口需求来弥补国内需求不足,外汇存底就越来越多。外汇存底越来越多了,它在宏观经济上造成的影响就是货币超发。现在我们有3.2万亿的国家外汇储备,这是用了25万亿的中央银行货币买来的。而中央银行货币是一种高能货币,在中国中央银行货币的货币乘数大概是4左右,这就意味着为了3.5万亿的外汇储备创造的货币购买力大概是100万亿左右。这个100万亿开始的时期表现在我们资金充裕,可是它经过一段时间的滞后期以后,它就表现为资产价格、房地产价格飞涨,持续一段时间以后就表现为通货膨胀显现。所以所有这些问题都使我们一定要下定决心,采取有力的措施来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增长模式的转变是我们在“六五”提出来的,以后不断的重复,到“九五”计划就正式提出两个根本转变,其中一个是增长方式的转变。“十五”计划,“十一五”计划,现在是“十二五”计划,“十二五”计划仍然是我们的一个主线。看起来它的效果不是那么明显,对它的解释越来越复杂了,可是它到底从哪里变到哪里,往往变得模糊起来。现在从报刊来说,从课堂上,在我们的干部会议上,大家都在说转变,那么转变到底是从哪里转到哪里呢?要转什么呢?现在说法太五花八门了。
  我想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个事情应该是比较简单的,就是用一个生产函数,特别是索洛改写过的一个生产函数,很容易解释清楚。这是一个生产函数总产出,实现比较明显的是劳动、资本。在过去的解释,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的解释是产出是由于资本和劳动的增加,但是在我们现代经济学来看是索洛改写过的生产函数,索洛研究发现,在美国20世纪的经济增长中有一个因素是劳动和资本不能解释的。这个因素就叫做“索洛余量A”,Solow Residual。索洛给它的定义是技术进步,而我们在实际的经济计算工作中,这个“索洛余量A”就是全要素生产率,指TFB。也就是说,现代经济增长主要的来源不是来自投资,而是来自效率的提高,这是现代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
  所以我们要转变,从旧的增长模式,这个旧的增长模式是依靠投资,要转到什么地方呢?转到依靠效率提高。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样呢?在改革以前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所以就会出现大跃进以后的局面,改革开放以后确实有了新的变化,一个新的变化是还靠投资,靠劳动力,它是由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新的资源投入,我们有一个增长因素是原来的城乡隔绝的方式实现工业化,所以大量的土地资源、大量的劳动资源是闲置的或者是低效率利用的。政府手中这些年有大量的资源可以投入,比如土地资源,在城市化过程中可以投入。
  另外,因为我们在市场化过程中货币的需求量就会大量的增加,发行大量的货币不会引起通胀。政府就可以发行大量的货币,过去30年我们可以看到,特别是政府手里拥有的资源是大大的增加了。政府手里有大量的钱,大量的土地,就像我们这样的建筑,应该说我们是中等收入国家,怎么到处都是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都像这样的概念,这是因为我们有大量的资源可以用。但是现在几乎是到了尽头,像我们这个地方土地就紧张得不得了,去年国际创新特等奖的获得者师昌绪院士说在深圳有一个很好的企业,需要20几亩地都拿不出来,可见这个浮财已经挖尽了。
  钱、资金也是这样,2009年政府手里的钱好像是无限的,4万亿投资、10万亿的贷款,一个高铁建设就砸进去了3万多亿,现在行不行呢?不行了,不能再“浮财”了。所以必须耐得住寂寞,一心一意的要提高效率,提高竞争力。不能靠浮财了,到政府去拿一块地,到政府去拿几千万、上亿的补贴。不是说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增长完全是靠资源的投入,改革开放以来跟改革开放以前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我们的增长里效率提高的贡献有了很大的增长。
  但是我们去仔细分析一下,这个效率提高是怎么来的呢?不是靠原创性的创新,是靠我们改革开放以后对于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还有从我们开放中间使得我们的技术水平迅速靠引进设备、引进别人现成的技术,很快的把我们很落后的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到一个发达国家的平均或基本的水平上,这个技术水平差距是几百年积累起来的,但是我们在30年的改革里面的靠开放政策很快就接近了。
  但是我们要注意,刚才说效率的提高一个是因为结构,一个是因为引进,结构的提高一个是农村低效的劳动力变成了城市工商业、非农产业效率比较高的劳动,另外是土地,土地由原来的闲置的或者低效利用的变成了城市的土地利用。这两个因素,一个是因为资源利用的结构性的变化,另外一个因素是因为引进。这种因素造成的效率提高也走到了尽头。比如技术引进,当我们的技术水平接近于发达国家的普通的技术水平的时候,这时候靠引进就不太行了,要靠创新。
  所以今后要靠原创性的创新,原创性的创新并不是说所有的都要我们从基点、零点开始进行创新。但你总是要有所发明,否则你很难在技术上能够得到由于技术进步所造成的效率提高。所以从上面的就是我们要强调创新,今后我们不能说是领跑世界的技术进步,但是我们已经变成第一梯队的一员了,我们如果不能够有原创性的改进,那么很难在世界市场上有竞争力,因为人家的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
  前年以来从中央领导到各级党政领导都强调了创新,但是也发现出现了一些误解或误导,就是不要一提到创新就想到革命性的高技术发明,或者说用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去取代我们所有原来的制造业。在制定"十一五"的时候曾经考虑过,提高效率、转变增长模式有几个方面的路径,其中有一些东西被大众所接受,但是有一些东西被忽略了,比如当时提出来的和后来一直强调的,要依靠服务业的发展,要提高服务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比例。
  另外是要发展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但是这时候常常忘记了本质的东西在于提高效率,在于依靠"索洛余量A",就是依靠效率的提高。而效率的提高不一定表现为革命性的技术发明。所以当时在"十一五"的时候和制定"十二五"的时候其实都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产业结构中最大的一块,就是制造业。我们的加工制造业是要被取代还是应该提升?这个创新是不是也要体现在我们原有的制造业里面呢?应该体现,因为只要是能够提高效率,不管是哪一个行业都是实现我们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所以现代制造业跟传统的制造业有什么特点呢?就是现代制造业的附加值很高,它的附加值来自于哪里呢?是来自台湾的施正荣先生讲的微笑曲线的两端,前端就是研发RND、设计等一些活动,后端就是在渠道管理品牌营销、售后服务,包括消费性的售后服务,也包括金融的售后服务等等,这两端都是服务活动,只不过在统计上所统计的仅仅是独立的服务业企业,在制造业内部的服务性活动的附加值是高的,但是统计不进去,所以如果你以政绩为目标,它就会忽视制造业内部的服务活动造成的效率提高。
  像我们这个地区加工制造业是产业份额中最大的一部分,我们怎么能够让我们现在的加工制造业能够提升它的附加值?也就是提升它的效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关键是按照另外一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说法,他把"索洛余量A"叫做人力资本,也就是有知识、有技术的劳动力。曾经前一段时间在广东调研的时候提出这个问题,怎么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水平,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任务。
  我看到汪洋书记在今年的广东干部会议上,他给广东的干部也强调了陈清泰同志讲的意见对于我们这个地区非常重要。而且不但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模式创新也是重要的创新。只要能够提高效率,不在多少,不在高低,只要能够提高效率提高附加值,提高盈利率,就是实现我们的增长模式的转变。所以我们的企业应该把握住这一点,不管你在什么领域的企业,这两天的座谈会里我一再引用了里根总统时候,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波什教授的一句话,不管是硅芯片还是土豆片,只要能赚钱就是好片。
  我们无疑政府在改革和发展中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国,政府手中还是掌握了大量的资源。但是从最近这一年多来,政府加强了自己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取得了一些效果。可是效率太低,成本太高。这里有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一定要按照科技大会所定下来的指导思想,企业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不是主体。我们许多干部也说企业是主体,但是政府是企业的主导,这样就会有问题。
  我认为政府主要的职责是为企业搭建一个好的舞台,创造好的经营条件,这个经营条件有三个基本的内容,第一就是为创新提供压力,第二就是为创新提供动力,第三是为创新提供能力。过去政府总是把它认定的最好的企业扶着,叫做"慈父主义"。其实这是害了企业,第一是害了这个企业,第二是它对一个企业给予倾斜,其实就打击了其他的企业,也许你扶起来一个企业,但是你扼杀了成千上百个企业。第二是动力,动力来自何处呢?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诺斯有一句话讲得非常精辟,他说对于激励的要点在哪里?要点就是要让一个个体或者一个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它取得的回报相一致,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企业或者个人就会去"傍政府",因为政府手里有资源,这样就会破坏了激励机制。第三是要让他有能力,他自己负责能够取得资源。所有这些基本上要由市场来提供,所有的措施要以这个来衡量政府就一定要弄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最后我想用周其仁教授的一段话贡献给政府官员,广东省委为了准备这次党代会,他提出中心的口号叫做"坚持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实现转型升级"。省委为了准备这个党代会开了很多座谈会,包括北京的一些教授,我参加过两次。有一次我就听了北大的周其仁教授给汪洋书记提了一点意见,我觉得这个话说得非常精辟,而且非常通俗。他说:为什么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原因是我们在探索未知,政府没有这个能力知道未来会向什么方向发展,绝对没有这个能力。所以政府要去指定一个产业发展方向,指定一个技术路线,失败的概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唯一的办法就是放手让千家万户的企业,让千百万人去探索。探索中失败的概率是很大的,但是因为你是千千万万的企业和个人在那儿探索,总有一部分人成功,它的成功就能够带动我们整个产业、整个国家走向一个成功的道路。
  本文是吴敬琏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2012创新中国高峰论坛上的演讲,来源:搜狐财经
[编辑:陈梦真]

发表于 2012-5-24 16: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圆券时代来临,等着大厦的倾覆吧!
发表于 2012-5-24 23: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打酱油的!
发表于 2012-5-29 22: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等待涣然一新的湘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

0730-230 9876

工作时间 全天 8:00-17:30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Copyright © 2016-2017 WWW.XYP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4 @技术支持:NS TECH 粤ICP备16098181号-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