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阿牧 于 2013-9-25 10:21 编辑
经历长沙会战,时任 湘阴县长的谢宝树,以日记实录了他率众50天的守城史
□周小平 冯择佳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我国东北。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拉开了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至今整整68年。
68年弹指一挥间。如今,日本右翼势力不断抬头,企图推卸战争责任,掩盖侵略罪行,美化侵略战争。然而,早在1944年,时任桂东县县长的谢宝树,就已将他在湘阴任县长期间的抗战日记集结整理,并定名《守土日记》出版。本书以日记的形式,详细记载了日本侵略中国时烧杀抢淫的野蛮行为,以及中国军民抗战守土的历史画卷。可以说,《守土日记》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铁的证据,是对日本右翼势力掩盖侵略罪行的有力回击。
近日,抗战文献收藏爱好者刘良才先生,将他收藏的石板印刷的《守土日记》展示给记者,让我们既感受到了谢宝树“守土有责”崇高风范,又能重温历史并铭记在心。正如他在《守土日记》所说:“庶几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且可备国家编篡抗倭战史,及他日重修邑乘之参考资料。”
爱妻变卖首饰得以石印300本
谢宝树,字明诚,湘阴县彭家坝(今湘阴县石塘乡)人,他积极抗日和为官清正的故事鲜为人所知。主政湘阴期间,由于他率湘阴人民积极配合抗战,中国军队消灭进犯长沙之敌3万多,取得了对日开战的伟大成果。国民党第九战区长官司令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曾两次电贺,彰表谢宝树。《大公报》、《国民日报》、《兵役月刊》也报道了模范青年县长谢宝树抗击敌寇的事迹。
典故“谢家宝树”意喻希望子侄能光耀门庭,从这一点上看,谢宝树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1942年奉命再权桂东,虽身为一县之长,然而,整理成册的湘阴抗战期间的日记,“原想用官堆纸铅印千本,估价需款十余万元”,却不得不“空怀有志,欲作罢”,其清廉为官可见一斑。
但是,他的想法却得到妻子刘克勤的支持和催促,并出其私蓄、变卖首饰将《守土日记》石印了300本,于1944年6月在桂东民生工厂(遗址现已不存)出版。而其时“又值倭寇四战湘北,风云变色,回索前情,能无感慨!”记者仔细翻看了刘良才先生收藏的这本《守土日记》,发现其封面和封底竟是废旧的账目表格。
刘良才介绍,《守土日记》分上下两册,上册主要是记录谢宝树两次长沙会战的守城经历,下册则收录了当时长沙会战期间文电、布告、手令、函件、诗词等等。“我收藏的一本是上册,还有一全套被汨罗市档案馆收藏。不过那一套的上册中,有3首诗不全。”记者注意到,刘良才收藏的《守土日记》,尽管封面上残缺,但有谢宝树的笔迹:“日华吾兄惠存,弟谢宝……”这也是仅存有谢宝树签名的《守土日记》。
几十年的风雨沧桑,散失民间的300本《守土日记》已经寥寥。此后,湘阴县政协根据汨罗市档案馆收藏的1944年石印版《守土日记》,于1995年重新编辑出版了4000本。工作在四川绵阳市的谢宝树之子谢辅基也于2006年校正再版了200本。期间,由于汨罗市档案馆收藏《守土日记》有残缺,谢辅基2008年通过电话和书信联系到刘良才,并将残缺的4首诗全部补上。
抗倭县长50天湘阴守城纪实
《守土日记》,谢宝树亲身经历为历史留下了真实的史料。抗日战争爆发后,谢宝树辗转回湖南参加抗战。1937年出任江华县县长。1938年8月至1939年6月和1939年12月至1942年2月两任湘阴县县长。
在湘阴任县长的几年,正是日本侵略者猖獗之时,敌人从北向南发动了三次“长沙会战”。湘阴地处长沙北部,是“长沙会战”的最前沿。1938年冬,日寇第一次进犯长沙,谢宝树虽未上前线,但在此次战役中,他积极开展救济工作,负责发放救急物资,救济灾民。
1941年9月15日至10月10日,日军以飞机、舰艇掩护,投入兵力16万第二次进犯长沙;12月20日至次年1月14日投入3个师共20万兵力水陆并进第三次向长沙侵扰。
当敌寇入侵时,谢宝树不是弃城而逃,而是临危不惧,捍卫乡土,坚守县城。面对凶残的日军,他宣传和组织士兵及强壮劳力全力以赴抵御敌寇。“敌人来犯,我们唯一办法,只有决斗。你越怕事就越有事。我愿拼命和大家与湘阴共存亡。”他说。
在《守土日记》上册中,谢宝树分别记载了在第二次和第三次长沙会战期间9月25日至10月10日、12月20日至次年1月14日共50天的守城经历: 他积极组织人员疏散湘阴县城老幼妇孺居民,减少空袭带来损失。布置伪装,涂黑白墙壁,减少空袭目标;破坏交通线,稻田犁翻蓄水,要道设路障,截断运输线,使敌寇寸步难行。中国军队急需时,则架设临时浮桥给予支持;他谨记“身先乃能率人,律己乃能服人”处事原则。经常赤脚草帽,星夜兼程,一身泥水,一身灰,奔赴县内各乡部署战略工作。积极为驻湘阴的广武军、博罗、昆山、莱阳、东台(部队番号)等部队筹运军粮和食盐。杀猪宰羊慰问抗日将士,救护伤病员,救济受灾难民;冒着敌人炮火硝烟,奔赴战场,英勇杀敌,与塾塘乡(现属汨罗弼时)自卫队一起,击毙日军小队长板牛太郎、鹿岛则原等。搜索残敌,截夺辎重行李,晓谕百姓拣获枪弹及军用品要悉数送缴部队。
《守土日记》记载;1941年10月3日,日军平野支队500余人,由箭毛咀、马头山登陆,向驻扎在禹洗沟的曹克人营地猛扑。曹营长在城防警士和人民的配合下,多次击溃敌人的进攻。最后,终因腹背受敌,弹药罄绝,“曹营长及全体官兵与孤城并殉”。
对这段抗敌经过,谢宝树喟叹:“余谬膺邑政,守土有责,两度困守孤城,控扼湘江门户,已尽厥职。此其间……军民之配合作战,请多可歌可泣可敬可佩之事迹。尤以昆山部队曹营长身殉城隅,全营官兵及我警士、人民壮烈牺牲,深为痛悼。”
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早有定论
1944年,南方沦陷。江西省会搬迁遂川,广东省会搬迁连州,湖南省会搬迁桂东。值此民族存亡关键时刻,桂东成了湖南抗击日本侵略的军政重地,抗击倭寇的反攻基地。谢宝树尽职尽责,组织力量安置湖南省政府财政厅、教育厅、省银行、地政局、公路局、电讯局、田粮局等数十个单位迁来的职员、家属和部分难民,为国民党第二十七集团军兵站分监部、国民党陆军第五十八军和薛岳所率的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迁驻桂东做了大量的服务工作。
1945年6月,谢宝树不满现实,辞去桂东县长一职。谢宝树离开桂东后,在长沙闲居。1948年10月8日患脑溢血病逝,时年44岁。斯人虽已逝,但他爱国为民的崇高风范将永存。他留下的日记体形式的抗战实录《守土日记》,也成了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历史铁证。
长期以来,日本拒不反省侵略战争罪行,且在复活军国主义路上渐行渐远。眼下,日本政府频频军演,企图冲破和平宪法束缚,打造军事强国,为自卫队出国作战扫除障碍。同时抛出“侵略定义未定论”,妄想掩盖侵略罪行,美化侵略战争。
然而,历史岂容篡改!谢宝树在书后所述:阐幽发微以揭倭仇之暴行,光我民族之精神......挂一漏万自知不免,盖为述而不作,纪实以备忘儿。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历史铁证如山,国际社会也早有定论。
68年前,谢宝树记载那段伤心史,意在让每一代中国人勿忘国耻,发愤图强。今天,我们重温那段历史,就是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同时,还要告示天下,历史铁证如山,不但不容篡改,还必须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抬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