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猜你喜欢
楼主: 湘江边上

湘阴人的祖先到底来自哪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22 08: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部分来自北方.
发表于 2007-3-23 11: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湘阴馆易桥易氏 

   始迁祖积善公,明初自宁乡新安乡迁此。清光绪5年(1879)续修族谱,堂号派湘

发表于 2007-3-23 15: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湘阴馆易桥易氏 ?

在哪里?

 楼主| 发表于 2007-3-24 22: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湘阴人的祖先到底来自哪里?

这些年,湘阴农村有不少人家又开始“修族谱”了。翻开族谱一开,发现不少人家的祖先大都“始迁于江西省”。以前不准修族谱的时候,也常听一些湘阴老人说他们的祖先“来自江西”。 
大部分湘阴居民的祖先是不是“来自江西”呢?带着这个疑问,有人去查看了一下《湘阴县志》。据《县志》记载,湘阴建县之前就有人居住,但人数很少。建县之后陆续有居民迁入。在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之前注籍的有114姓。这些姓氏中,少数是土著人,部分是汉代、三国时代、唐代、五代、宋代、元代和清代迁入,大部分则是“明代从江西省迁入”。这就印证了湘阴很多人都说自己的祖先“来自江西”的说法。但问题是,湘阴人这样说,周边的汩罗、益阳、沅江、望城、平江、岳阳、华容和长沙人也这样说;出差到广东、广西、福建、四川和云南等省,很多当地的老居民也这样说。 
这样一来,我们不禁要问:古时候的江西省到底有多大、有多少人呢?南方各省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自称祖先“来自江西”的居民呢?
再仔细读读几本族谱,可以发现一些“来自江西”的湘阴家族,其实还是来自中国北方。只不过是从北方南迁过程中,其家族在江西省居住过一段时间,有的甚至居住过几代人。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人又陆续迁出江西省。这其中一部分人是所谓“官迁”,是由当时的中央政府有计划地调节人口。比如元末明初,由于连年战祸,省城长沙附近田园荒芜,百姓亡散,庐舍为墟,许多地方渺无人烟。于是,明王朝就近从江西大量移民迁入长沙地区,并允许“插标占地”。为什么不从湖北、四川、广东和福建移民呢?这只能说是当时江西省的人口较其他省为多。另一种是“民迁”,这就是百姓自发地移民。在战乱时期,这恐怕是主要的移民途径。
在中国古代,北方比南方开发得早。中国汉民族本来就发源于黄河流域。但南方比北方更安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北方地处亚洲中部,周边国家和民族较多,因而纷争也较多。比如说中原地区,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就是战场。因此,一进入乱世,普通民众就只能远走他乡。
在中国近两千年历史上,较大的战乱时期有过好几次。而每一次战乱,基本上就是一次民族大迁移运动。比如说东汉之后的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长达三百几十年时间、北方一片混战,基本上是由匈奴、鲜卑、羯、羝、羌等少数民族当家,因而相当数目的汉人被迫南迁;唐之后的五代十国更是如此,当时的少数民族大举入侵中原地区,屠杀汉人,先后建立了很多国家,单沙陀族(也是匈奴族的一个分支)人就建立过后唐和后汉两个朝代,又有大批汉人被迫南迁;元未农民战争中,北方也是兵荒马乱,大批北方汉人又一次举家南迁。可以说,相对落后的南方主要就是这样被不断南迁的汉民族开发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说,现在居住在南方各省的汉人,其祖先大部分来自北方。
汉人南迁,最大的困难是过长江。在古代、在战争年代,从北方逃难而来的普通老百姓要顺利渡过长江是很不容易的。当时的统治者也不允许治下民众外逃。万里长江真是天堑呀。从四川地段不好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从湖南地段也不好过,洞庭波涛连天,使人望而却步;江浙是富庶之地,可能防守也更加严密;相对而言,只有江西地段好过一点。因此,大批南迁的汉民就是从这里过的长江。
大批南迁的汉民首先到了江西。其实这里也不富足。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很多人又不得不再一次举家迁徙,其中一部分人就越过大庚岭到了广东省南雄地区。不久,这些人又开始迁移,一部分人继续南下到了两广,一部分人往西到了四川、云南等地,还有一部分人往北到了湖南。从江西迁居湘阴的汉民,大部分人都是走的这条古道。
湘阴人的祖先为什么大部分是明朝时期迁移过来的呢?这就与湖南本地的开发有关。湖南原是“南蛮”之地,开发比样迟。以前从北方南迁的汉民大部分到了江西、两广、四川和云南等地。元未明初,湖南还是人烟稀少,耕地有余,因此适合新来的移民生存。这样,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生存下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3-24 2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祖先原在山西太原?

可以借族谱看看吗?

发表于 2007-3-26 12: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读史料,见唐代回纥一部迁居中原后,因钦慕唐大将郭子仪的为人,全族改姓“郭”。
发表于 2007-3-27 10: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湘阴虞姓的祠堂在"洞冲虞",在现在汩罗川山坪镇西北村,由于六十年代初修洞冲水库,我们举家搬迁到了汩罗白水镇的茅岭村.
发表于 2007-3-27 14: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强大的军事王国契丹集体失踪之谜

 

   契丹的本意是“镔铁”,也就是坚固的意思。这是一个剽悍勇猛的民族。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为一个中国北方民族就已经出现在《魏书》中。他们兵强马壮,骁勇善战。一位名叫耶律阿保机的部落首领统一了契丹各部,于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大辽。大辽王朝最强盛时期,曾经雄霸中国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可谓气壮山河。  契丹王朝在中国北部持续存在了200多年,与宋朝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在此期间,中国中原地区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被阻断,以至亚欧大陆中西部国家误以为整个中国都在契丹的统治之下。于是,契丹成了全中国的代称。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第一次向西方介绍东方时,就以契丹来命名中国,时至今日,在斯拉夫语国家中,仍然称中国为“契丹”。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杨家将》,讲的就是1000年前,宋朝军队在杨家将率领下与强大的契丹军队激战沙场的故事。  契丹民族不但创造了强大的军事王国,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辽寺和辽塔就是其文明程度的体现。至今在黄河以北地区保存下来的古佛寺和佛塔,有的始建于辽代,有的在辽代翻修过。它们巍峨雄伟,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坚固挺拔。尤其山西省应县的释迦塔,是全世界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结构塔式建筑,历经多次地震而不毁。不难看出,创造如此辉煌文明的民族,一定有着相当的经济基础和雄厚的工程技术力量。同时,也可以看出契丹王朝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除了大量吸收中原汉族人才以外,还通过和宋朝的贸易获得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这个马背上的枭雄,确实在中国北方开创过一派繁华的时代。  然而,如此一个强大的民族,竟如同过眼烟云一般在天边的地平线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大辽灭亡  契丹王朝的灭亡不难从史书中查到。据记载,大辽和北宋对峙长达160多年,出人意料的是,最终灭掉大辽的却是曾经归附于契丹的女真人。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在大辽的疆域内攻城掠地,并于1115年建立金朝。10年后,完全取代了盛极一时的契丹王朝。一部分幸存的契丹人在皇室成员耶律大石带领下被迫向西迁移,在今天的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了西辽,又称哈喇契丹国。这个帝国也一度强盛,但最终又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所灭。之后,契丹的残余势力又在今天的伊朗南部建立了起儿漫王朝,但不久还是在黄沙弥漫的异国他乡销声匿迹了。  契丹文化的消失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改朝换代频频发生,但原有的文化传统总能代代相传。然而契丹王朝灭亡后,整个契丹文化也随之消亡了。  分析发现,从契丹王朝建立到1271年元朝建立,在这短短的300多年间,中国出现了辽、北宋、西夏、金、南宋和元等朝代。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由于取得政权的统治者分属于不同的民族,因此朝代更迭也导致了整个民族的地位和相关文化都发生了转换。女真人的金朝取代契丹人的辽朝后,曾下令清除那些反抗的契丹人,其中一次见于史书的杀戮就持续了1个多月。很有可能契丹文化也在这时遭到舍弃。  另外,金朝刚建立时,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只好沿用汉字和契丹字。当女真文字参照汉字创立后,金朝皇帝就下令废止了契丹字,契丹文字可能由此失传。以此类推,契丹文化的衰亡也就不难理解了。  耶律楚材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研究员刘凤翥,在破解古老的契丹文字方面造诣深厚。他是目前全世界认识契丹文字最多的专家。  刘凤翥说,关于契丹文字有两个缺憾:一是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契丹文字都是在碑刻上发现的,都是墓志铭。二是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任何用契丹文编写的书籍。因此,不仅解读契丹字还有许多困难,而且从已经破解的文字中也很难找到足以反映契丹全貌的描写。针对有学者推断契丹文字并不成熟,还不足以记载历史的观点,刘凤翥认为契丹文字已经比较完善,只不过它失传得太久了。  在北京的颐和园,有一座耶律楚材祠,耶律楚材墓就在其中。耶律楚材是契丹人,在他出生时大辽已经消亡65年。当时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统治着中国北方,种族等级制度非常严格,契丹人在4种等级中排行倒数第二,处处面临歧视。但耶律楚材却非比寻常地得到成吉思汗的重用,曾经担任相当于宰相的高职。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契丹人,却在辽代灭亡仅仅几十年之后就忘却了本民族的文字,以至于耶律楚才要重新学习契丹文字。  在耶律楚材撰写的《湛然居士文集》中,曾经提到他在西辽学习契丹字的经历。耶律楚材的努力可谓用心良苦。他学会了契丹字,却几乎没有使用的机会。在他去世后,史书中有关契丹人的记载也只剩下了片言只语。耶律楚材成为契丹人最后的亮点。  契丹人哪去了  契丹文化消失了,那么,契丹作为一个民族,为什么也在历史中渐渐消失了呢?  据史书记载,辽灭亡后,至少还有两大部分契丹人留了下来。一部分是契丹末代皇帝的追随者,另一部分是聚居在辽代南京城附近的契丹人,再加上散居各地的契丹军民,数量决非少数。不断出土的文物就是他们留下的脚印,说明有的契丹人被女真人降服,有的向北回迁到契丹的发祥地,也有人和北方其他民族逐渐融合为一体。进一步考古证明:在整个金代,契丹人不断举行起义。当蒙古族兴起后,契丹人纷纷投靠,想借助成吉思汗恢复本民族的地位。也就是说,到元代初期,契丹人的势力仍然十分强大。  然而令人惊异的是自明代以来,契丹人却销声匿迹了,时至今日,在中国56个民族中,并没有当年响当当的大契丹。  那么,几百万契丹人到哪里去了呢?史学界推测大致有三种可能:  第一,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族源,与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  第二,西辽灭亡后,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迁移到了伊朗克尔曼地区,被完全伊斯兰化。  第三,金、蒙战争爆发后,部分“誓不食金粟”的契丹人投靠了蒙古,并在随蒙古军队东征西讨时,散落到了全国各地。  契丹人后裔  就在人们寻找契丹人蛛丝马迹的时候,生活在大兴安岭、嫩江和呼伦贝尔草原交汇处的达斡尔人,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  当地传说,几百年前,一支契丹军队来到这里修边堡,从此便定居下来。这支军队的首领叫萨吉尔迪汉,就是达斡尔的祖先。  学者通过比较研究契丹族和达斡尔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宗教、语言、历史,找到了大量证据表明,达斡尔人是继承契丹人传统最多的民族。  但这些只是间接的证据,是不能给出定论的。  与此同时,在云南施甸县,发现了一个仍在自己祖先的坟墓上使用契丹文字的特殊族群,统称“本人”。在施甸县由旺乡的一座“本人”宗祠里,人们发现了一块牌匾上面篆刻着“耶律”二字。“本人”说,这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先祖阿苏鲁,并表明他们的契丹后裔身份。  历史上确有记载,阿苏鲁是投靠蒙古的契丹后裔,他的先祖曾参加西南平叛战争。但如何证明这些“本人”就是阿苏鲁的后代呢?毕竟漠北和云南相隔万里,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学术界始终未能给这个自称契丹后裔的族群“正名”。  专家们决定利用DNA技术揭开这千古之谜。专家们先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在云南保山、施甸等地采集到“本人”的血样;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其他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在完成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线粒体DNA可变区比较后,终于得出了准确的结论:达斡尔族与契丹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而云南“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很可能是蒙古军队中契丹官兵的后裔。  根据这次测定结果,结合史料,历史学家们终于找到了契丹族的下落: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征兵,能征善战的契丹族人被征召殆尽,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作为“分子意义上的后裔”零星分布在各地。

 

发表于 2007-3-28 1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民族就是这样融合起来的.

发表于 2007-3-28 16: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姓

会不会有部分是汉朝所赐的国姓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

0730-230 9876

工作时间 全天 8:00-17:30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Copyright © 2016-2017 WWW.XYP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4 @技术支持:NS TECH 粤ICP备16098181号-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